姜夔在<扬州慢>中大量化用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杜牧 《赠别二首》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 杜牧《赠别二首》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 《寄扬州韩绰判官》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是姜夔独创的词语了。算,推测;料想的意思。用了假设手法来写,杜牧如果在今天重来,应该非常惊诧了。即使他那么有才华,也难写出内心深深的感情了。为什么?太伤心。这里又用了杜牧两首诗的词句,《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竹西佳处"是从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化出.."春风十里"是以虚拟之笔.巧用小杜诗句.尽写往日扬州的无限风光.和今日"尽荠麦青青"的荒凉冷落相对比."二十四桥"句则化用杜牧对美好的古扬州的深厚怀念之情."水"."桥"."月"三个方面说明今昔的不同.能更好地表现"。
杜牧诗云“⼆⼗四桥明⽉夜,⽟⼈何处教吹箫”,写出了扬州歌舞升平的景⾊;姜夔的《扬州慢》中说“⼆⼗四桥仍在,波⼼荡,冷⽉⽆声”。
扬州慢文言文
姜夔在这首《扬州慢》中一共化入了杜牧的四首诗: 《遣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赠别》,“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扬州禅智寺》,“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今天是淳熙年丙申月冬至,我路过扬州。夜经过一夜的雪天已放晴,四处望去,都是荠草和麦子。
姜夔《扬州慢》中的“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 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繁华景象,寄予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动因均作了交待。
在这首《扬州慢·淮左名都》里,姜夔有5个地方“化用”了杜牧的诗句,而且每一句都化用得恰到好处。词中第二句“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出自杜牧的《题扬州禅智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春风十里”和“豆蔻词工”,都是出自杜牧的《赠别二首》。
姜夔的这首词下半阙奉上,为了方便答题;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杜牧曾在扬州大都督府长史牛僧儒幕下做幕客,掌书记之职,在扬州长达十年之久,扬州的美好生活,让他留下很多关于扬州的诗,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扬州慢化用诗句
姜夔在<扬州慢>中大量化用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 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化用——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赠别二首(其一)2.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化用——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赠别二首(其一)3.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化用——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连总不如。2.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3.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_4.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_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载不动、许多愁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扬州慢》一词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虚处传神,城池荒芜、人烟稀少、屋宇倾颓的凄凉情景不言自明,这与杜甫的“城春草木深”(《春望》)用笔相若。“春风十里”,并非实指一路春风拂面,而是化用杜牧诗意,使作者联想当年楼阁参差、珠帘掩映的盛况,反照今日的衰败景象。
"竹西佳处"是从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化出。 ."春风十里"是以虚拟之笔.巧用小杜诗句.尽写往日扬州的无限风光.和今日"尽荠麦青青"的荒凉冷落相对比。
姜夔的诗词《扬州慢•淮左名都》赏析
【 #诗词鉴赏# 导语】《扬州慢•淮左名都》是宋代词人姜夔的代表作。这首词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的哀思。下面就和 一起来了解下姜夔的诗词《扬州慢•淮左名都》,欢迎赏析!
《扬州慢•淮左名都》
宋•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赏析】
词前小序交代了写作时间、地点、内容、主旨等要素,使读者更能准确地把握词人的心理情怀。词分上下两片,上片写词人目睹的扬州惨象以及心理感受。前三句点明扬州昔日之繁华,以及自己对传闻中扬州的深情向往;接着二句写景,显示出一派荒凉之象;“自胡马”三句,点出金兵南侵对扬州及扬州人们造成的伤害;“渐黄昏”二句,以凄凉呜咽的号角声,进一步烘托扬州的荒凉景象。下片运用典故,进一步深化了“黍离之悲”的主题,抒写自己哀时伤乱、怀昔感今的情怀。“杜郎”五句是说,若杜牧重游扬州,也会为扬州的遭遇而痛心,他纵然以精工的词笔写过扬州,如今面对此等惨象,怕再也写不出昔日的款款深情了吧。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两句,写扬州的名胜——二十四桥。杜牧有“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诗句,说扬州的二十四桥是十分繁华美丽的。如今呢?二十四桥仍然还在,只是桥上已经没有往日的笙箫歌舞了,只有桥下的寒水寂寞地摇荡着一片昏黄的冷月。“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可是在二十四桥的旁边,居然还开着那么多红色的芍药花,它们究竟是为谁而年年开放呢?末两句其实化用了杜甫“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水绿”的句意,透露作者对国家的一种深沉的悲慨。全词以昔日扬州城的繁荣兴盛景象与如今扬州城的凋残破败惨状形成强烈的对比,反映出了战争带给了扬州城带来的深重灾难。
扩展阅读:姜夔的主要作品
姜夔今存词八十多首,多为记游、咏物和抒写个人身世、离别相思之作,偶然也流露出对于时事的感慨。其词情意真挚,格律严密,语言华美,风格清幽冷隽,有以瘦硬清刚之笔调矫婉约词媚无力之意。代表作《暗香·旧时月色》、《疏影·苔枝缀玉》,借咏叹梅花,感伤身世,抒发郁郁不平之情。其《扬州慢·淮左名都》是较有现实内容之作,它通过描绘金兵洗劫后扬州的残破景象,表现对南宋衰亡局面的伤悼和对金兵暴行的憎恨。词中“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几句颇受人们称道。他晚年受辛弃疾影响,词风有所转变,如《永遇乐·云隔迷楼》、《汉宫春·云日归欤》等,呈现出豪放风格。《白石道人歌曲》中有十七首自度曲,并注有旁谱,是流传至今的完整的南宋乐谱资料。姜夔上承周邦彦,下开吴文英、张炎一派,是格律派的代表作家,对后世影响较大。其诗初学黄庭坚,后学晚唐陆龟蒙,虽精心刻意词句,但较少纤巧之痕,诗风清妙秀远,如《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十首等。所著《诗说》颇有独到见解。生平详见夏承焘《姜白石编年笺校》等。卒年据《姜夔卒年新考》。有《白石道人歌曲》、《白石道人诗集》、《诗说》、《绛帖平》、《续书谱》和琴曲《古怨》。
扩展阅读:姜夔的诗词评价
《疏影·苔枝缀玉》、《暗香》这两首自来称为姜词的代表作,各家选本大都入录,而评论分歧,有推崇备至的称为绝唱,有不赞成的称为费解,抑扬之间似均过其实。较早的如张炎(《词源》卷下)说他“自立新意”,什么是“新意”却亦未说。后来解释大约分为三类:(一)为范成大而作,说见张惠言《词选》卷二。张云:“时石湖盖有隐遁之志,故作此二词以沮之。”(二)以为寄慨偏安,感徽钦被虏事,如张惠言在《疏影》下又说:“此章更以二帝之愤发之。”是张氏一人已有二说。此说最为盛行,清人以及近人谈论本词者大都这样说。(三)近人夏承焘释为怀念合肥旧欢的词,见《白石怀人词考》附《暗香、疏影说》。但夏亦云二曲不专为怀人作,是他也并不否认其中含有家国之恨。因此这三说也是互相参错的。其他还有些异说,似均出附会,见夏《笺》页四八,不多引。
此系白石自度曲,二首均咏梅花,蝉联而下,似画家的通景。第一首即景咏石湖梅,回忆西湖孤山千树盛开,直说到“片片吹尽也”。第二首即从梅花落英直说到画里的梅花。与周邦彦《红林檎近》词两首,由初雪说到雪盛、残雪、再欲雪,章法相似,却不是纯粹写景咏物,多身世家国之感,与周词又不同。上首多关个人身世,故以何逊自比。下首写家国之恨居多,故引昭君、胡沙、深宫等等为喻。更有一点可注意的,“江南江北”之“北”字出韵,系用南方土音押韵。岂因主要意思所在,故不回避出韵失律之病?因之也更觉突出。窃谓旧说大致不误,惟亦不必穿凿比附以求之。至谓作词时离徽、钦被虏已六十年,就未必再提旧话,此点却似无甚关系;因南渡以后,依然是个残局,而且更危险,自不妨有所感慨。词多比兴,虽字面上说梅花,却处处关到自己,关到家国,引用古句甚多,自是用心之作,虽稍有沉晦处,参看注文,大意可通。夏氏怀念旧欢之说,在本词看来不甚显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