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邦彦李师师宋徽宗(李师师为何不跟宋徽宗进宫?)

睡在时光深处的温暖 古文典籍 5

一代宋词大家,和宋徽宗争李师师,并写诗嘲讽他,最后怎样?

宋徽宗听到后,自然是勃然大怒,连番追问李师师此词是谁写得,李师师见瞒不过,便道出了周邦彦的名字,随后周邦彦就被宋徽宗贬出京城。不过周邦彦的运气其实也算好的,毕竟宋朝重文轻武,若是换了明朝,敢这样非议皇帝,周邦彦怕是要落个满门抄斩。

宋徽宗智擒周邦彦宋徽宗十年未见李师师,再见之时,李师师已经有了喜欢的人了,此人便是周邦彦。(此处不可断言李师师喜欢变心,谁知道李师师是喜欢宋徽宗,还是出于他是皇帝,不得不侍奉。

自从柳永改革慢词以来,慢词开始在北宋盛行,那时出现了由苏轼为代表的的豪放派,和由柳永为代表的婉约派。

铅华淡伫新妆束,好风韵,天然异俗。彼此知名,虽然初见,情分先熟。炉烟淡淡云屏曲,睡半醒,生香透玉。赖得相逢,若还虚度、生世不足。

经过查找资料,周邦彦写李师师与宋徽宗的词原文如下。少年游·并刀如水 周邦彦 宋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纤手破新橙|宋徽宗,周邦彦和李师师的三角恋

虽未考证,却也深信,如果没有这则桃色八卦,周邦彦这首《少年游•并刀如水》不会比现在更有名。“ 道君幸李师师家,偶周邦彦先在焉,知道君至,遂匿于床下。道君自携新橙一颗,云江南初进来,遂与师师谑语。邦彦悉闻之,隐括成《少年游》云”。这里的道君就是宋徽宗。

张端义《贵耳集》中,认为《兰陵王-柳》是周邦彦和李师师相好,得罪了徽宗,被押出都门。李师师置酒为他送行,周邦彦作此词以纪其事。词的名字是“柳”,内容却不是咏柳,而是伤别之作。“柳”者、留也,“丝”者、思也,“絮”者、绪也,因其谐音,所以柳具有了挽留与惜别的意思。

忽一日,李师师在家正与大词人周邦彦取乐,宋徽宗突然驾到,情急之下,周邦彦只好躲在床下。宋徽宗见到李师师,全无皇帝的身价,一把将李师师捺倒床上,俩人恣意行乐起来。这可苦了床下的周邦彦。床上宋徽宗与李师师翻来覆去,床下周邦彦闷热难熬。

宋徽宗和李师师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传奇。

李师师是北宋知名歌妓。李师师所唱今之宋词,故与北宋词人多有交往,如张先、秦少游、晏几道、周邦彦等。与旷世大词人周邦彦更何为忘年交、蓝颜知己。周邦彦妙解音律、工于文词,少年时即得皇帝赏识,。

李师师为何不跟宋徽宗进宫?

北宋徽宗时期的一代名妓李师师是一个在民间有知名度很高的人物,由于她和宋徽宗等人的诸多牵扯多流传于民间,因此自然也就在传递过程中涌现出各种不同的版本。

历史上风流的人物不胜枚举,真正风流出名也不少,下面借这个话题,专门聊一下古代别样风流的皇帝们。

周邦彦这首词,写得清丽婉约,艳而不俗,是古代艳诗艳词中不可多得的经典,因为太经典,才会被后人演绎出宋徽宗李师师周邦彦三人的故事。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笙。锦幄[wò]:锦制的帷幄。亦泛指华美的帐幕。兽香:兽形香炉中冒出的香烟。

李师师是对燕青动过真情,但又能怎样,皇帝的女人,是没有人敢于痴心妄想的。 若是李师师能选择的话,肯定选燕青。

周邦彦正在妓女李师师的家里做客,忽听皇帝宋徽宗驾到,便连忙藏到李师师的床下。这时徽宗皇帝进了屋,手拿着一颗橙子,说是江南新贡的,让李师师尝尝鲜。随后两个人便打情骂俏,嬉笑逗乐。

... 一个人不可能把几百年前的生活,描述的非常好,更别说当年咨询不发达的时代。 所以,水浒传中大部分生活细节,都是源自作者所在的明朝。

宋徽宗和周邦彦争风吃醋的故事是史实吗

宋徽宗走后,周邦彦从床底下爬出来,擦着冷汗感叹,好险好险。我们想,周邦彦是文人性情,性格也有几分轻佻,再加上目睹徽宗与李师师的亲密举动,有点儿吃醋,于是他就填了一首词,把刚才在床底下的目睹耳闻写了进去。词里有这么几句:“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李师师是北宋末年最具知名度的歌妓,在南宋元明的众多笔记和野史中均有提及,《东京梦华录》中便提到“李师师。

宋江给李师师送礼。 李师师,汴京人,北宋末年汴京名妓。

古代人听歌休闲娱乐的地方叫: 教坊、妓院、戏院等,如XX楼、XX院、XX坊。 里面弹琴的女子叫: 歌妓、声妓、讴者、歌姬、歌女等。

李思思是什么人?

宋末的李师师有两个,第一个连老色衰之后选了另一个担当李师师的名号。一般说的李师师指的第二个,因为她得到宋徽宗的宠爱。

周邦彦是北宋时期和大文豪苏轼齐名的著名词人,他个性慵懒疏散,潇洒不羁,他的词格律严谨,语言精雅华丽,尤其擅长铺叙。他的作品在后代婉约派词人中被尊称为”正宗“,影响十分深远。或许是因为他个性的缘故,他留下了很多的趣闻轶事,其中最著名的一个典故便是和当时的宋徽宗以及一代名妓李师师三人之间发生的故事。

周邦彦是北宋著名的美男词人,他与当时的青楼花魁李师师往来密切。有一次,宋徽宗生了点小病,李师师以为他不会来了,就悄悄地约了周邦彦。哪知道周邦彦刚到不久,宋徽宗就来了。情急之下,周邦彦赶紧钻到床下躲了起来。宋徽宗特地给李师师带来了江南新进贡的鲜橙,李师师亲手剥了鲜橙二人分食。

结果周邦彦前脚刚到,就有人给李师师传话说徽宗来了。来不及离开的周邦彦被情急的李师师藏入了床底,而徽宗则是一直待到三更左右才起身离开。藏在床底的周邦彦将他们二人的互动全部听了去,也因此倍感心塞,于是便写了首《少年游·并刀如水》。

是真的,周邦彦因为偷听了宋徽宗和李师师说话,写下诗讽刺宋徽宗,之后被赶出了京城。宋朝时,社会风气相对比较开放,诗人词人大多以去青楼为荣,许多诗人就是在青楼等烟花场所写出了流传于世的好词。

北宋著名的词人周邦彦,相貌非常英俊,是众人眼中的大帅哥,而且他精通音律,还能作曲,如果当时有娱乐圈的话,他肯定会成为红得发紫的歌星。最让人敬佩的是,明知皇帝宋徽宗与李师师关系匪浅,周邦彦依旧敢与李师师恋爱,这简直作死的节奏。

李师师,周邦彦与宋徽宗

李师师,周邦彦与宋徽宗

  宋徽宗爱上李师师,李师师爱上周邦彦,这段三角恋的故事颇为人熟识,而由此而产生的周邦彦代表作《少年游》一词,流传千古,为词坛增色不少。有次周李二人温存之际而为宋徽宗撞入,周邦彦迫得匿入床下的故事,更被后人炒作,变成几个版本,此乃后话。

  李师师原是汴京城(今开封)染房老板王寅之女,幼时寄养佛寺,因人称佛门弟子为" 师" ,所以叫李师师。长大后生得花容月貌,被妓院老板李媪收养,学习琴棋书画、歌舞侍人,成为汴京名妓,是文人雅士、公子王孙竞相争夺的对象。徽宗皇帝本来就风流好色,怎会错过这艳名一时的歌妓李师师?但当徽宗结识李师师时,后者早已和官至徽猷阁待制,并提举大晟府的周邦彦打得火热。因此君臣同狎一妓的闹剧就此上演了。

  至于周邦彦匿入床下的故事,最初见于宋淳佑年间,张端义所作,专讲宫廷轶事的《贵耳集》:「道君( 按:即徽宗 ) 幸李师师家,偶周邦彦先在焉。知道君至,遂匿床下。道君自携新橙一颗,云江南初进来。遂与师师谑语。邦彦悉闻之,隐括成 " 少年游" 云… 」。

  后来的文人加盐加醋,就改编成这样的故事:

  有一次,徽宗到李师师家,正碰巧周邦彦也在那里,听说皇帝来了,百忙中无处可藏,只好躲到床底下,徽宗倒并不知道。当日徽宗因身体欠佳,送给师师一个鲜橙后就想回宫,师师假意挽留说:" 现已三更,马滑霜浓,龙体要紧".但宋徽宗还是走了。周邦彦听后就填了这首词:

  " 并刀如水, 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锦帏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筝。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谁知有一次李师师忘情把这首词在宋徽宗面前唱了出来。徽宗问是谁写的,李师师随口说是周邦彦。徽宗脸色骤变,不久就找借口把周邦彦贬出汴京。

  后来,由于宋徽宗玩物丧志,终于在靖康之难成了俘虏。这时周邦彦已离世五年。宋朝南渡后,李师师下落不明。李师师、周邦彦和宋徽宗三角恋故事的来源当然只是道听途说,拿来谈谈笑笑则可,不能当作历史事件来看待。但由这故事引出来的《少年游》一词却很受人赏析。学者认为周邦彦不外是追述他在妓院内的一段经历。但因为他能够曲折深微地写出对象的细微心理状态,连这种女子特有的口吻也刻画得维妙维肖,大有呼之欲出之概。因此受到品评家的注意。

  首先让我们看看原文和白话译文: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

  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

  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并州的刀锐利得可以将江水斩断,吴地的盐比雪还洁白, ( 她,指歌妓 ) 用纤细的手指把新上市的橘子剥开。棉被才刚温过,兽香炉不断地传出香气,二人互相对坐着演奏筝。( 她 ) 小声地问:你今晚要睡哪里呢?外面夜已深达三更,雾气很浓,地上又有霜,骑马容易打滑, 不如不要回去了,这种时候外面总是很少人在走动,现在出去太危险了。

  现在且看今代学者刘逸生(1917-2001) 对这首词的评述:

  谁说中国古典诗词不善摹写人物,请看这首词,不过用了五十一字,便写出一个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

  "并刀如水, 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 这是富于暗示的特写镜头。出现在观众眼前的,仅仅是两件简单的道具(注:并刀,并州出产的刀子;吴盐, 吴地出产的盐。"刀"为削果用具,"盐"为进食调料。 )

  紧接一句"纤手破新橙",则前二句便有着落,决不虚设。这一句只有一个纤手破橙的特写画面, 没有直接写人或别的情事,但蕴意十分丰富。谁是主人,谁是客人,一望便知。这对于下片下一番慰留情事,已留下伏笔。是一幅色泽美妙的图画。

  "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室内是暖烘烘的帏幕,刻着兽头的香炉轻轻升起沉水的香烟。只有两个人相对坐着,女的正调弄着手里的笙,试试它的音响;男的显然也是精通音乐的, 他从女的手中接过笙来,也试吹了几声,评论它的音色和音量,再请女的吹奏一支曲子。这里也仅仅用了三句话,而室内的气氛,两个人的情态,彼此的关系,男和女的身分,已经让人们看得清清楚楚了。

  但最精采的笔墨还在下片。

  下片不过用了几句极简短的语言,却是有层次,有曲折,人物心情的宛曲,心理活动的幽微,在简洁的笔墨中恰到好处地揭示出来。请看:

  "向谁行宿"──"谁行",哪个人,在这里可以解作哪个地方。这句是表面亲切而实在是小心的打探。乍一听好像并不打算把他留下来似的。

  "城上已三更"──这是提醒对方:时间已经不早,走该早走,不走就该决定留下来了。

  "马滑霜浓"──显然想要对方留下来,却好像一心一意替对方设想:走是有些不放心,外面天气冷,也许万一会着凉;霜又很浓,马儿会打滑……我真放心不下。

  这样一转一折之后,才直截了当说出早就要说的话来:"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你看,街上连人影也没几个,回家去多危险,你就不要走了吧!

  真是一语一试探,一句一转折。我们分明听见她在语气上的一松一紧,一擒一纵;也仿佛看见她每说一句话同时都侦伺着对方的神情和反应。作者把这种身分、这种环境中的女子所显现的机灵、狡猾,以及合乎她身分、性格的思想活动,都逼真地摹画出来了。这种写生的技巧,用在散文方面已经不易着笔,用在诗词方面就更不容易了。单从技巧看,不能不叫人承认周邦彦实在是此中高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