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望杜甫赏析 野望原文及翻译
赏析:《野望》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是诗人跃马出郊时感伤时局、怀念诸弟的自我写照。诗的首联写野望时所见的西山和锦江景色;颔联由野望联想到兄弟的离散和孤身浪迹天涯;颈联抒写迟暮多病不能报效国家之感;尾联写野望的方式和对家国的深沉忧虑。
那些昏鸦早已宿满了树林。结合作者当时的境况不难发现,当时的作者已无落足之地,安史叛军攻陷洛阳,本欲前往洛阳的杜甫被迫退回秦、华,有家不能回,一种哀痛便油然而生,所以见到孤鹤(作者自喻)晚归,便认为是昏鸦(安史叛军)占据了树林。
《野望》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的首联写野望时所见的西山和锦江景色;颔联由野望联想到兄弟的离散和孤身浪迹天涯;颈联抒写迟暮多病不能报效国家之感;尾联写野望的方式和对家国的深沉忧虑。这首诗由景入题,忧时忧国,语言淳朴,感情深沉。
《野望》唐代: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释义:西山终年积雪,三城都有重兵驻防;南郊外的万里桥,跨过泱泱的锦江。海内连年战乱,几个兄弟音讯阻隔;彼此天涯海角,只我一人好不凄怆?
杜甫虽流落西蜀,而报效李唐王朝之心,却始终未改,足见他的爱国意识是很强烈的。中间四句,由于连用对偶尔将诗人的家国之忧,身世之感,特别是报效李唐王朝之心,艺术地得到有效概括。七八句最后点出“野望”的方式和深沉的忧虑。“人事”,人世间的事。
杜甫野望题解译文注释赏析
杜甫《野望》题解,译文,注释赏析 野望 【题解】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杜甫在秦州所作。安史叛军攻陷洛阳后,杜甫已无落足之地,本想前往洛阳回到故乡,却被抓回长安囚禁,在被囚禁的那段时间,杜甫亲眼目睹了被战争摧毁掉的长安城,在这样的情景下,一种哀痛便油然而生。
直抒胸臆,又称为直接抒情,是直接对有关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野望》的中间四句是野望时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
这首诗虽是写郊游野望的感触,忧家忧国,伤己伤民的感情,迸溢于字里行间。 诗的首联写从高低两处望见的景色。
王维:新晴野望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这是一首田园诗。
《野望》【作者】杜甫 【朝代】唐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译文:西山终年积雪,三城都有重兵驻防;南郊外的万里桥,跨过泱泱的锦江。
《野望》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秋日傍晚时分,连绵的山峦环绕着长安,落日的余晖映照着昆明池水,碧绿的波涛宛如一面铜镜。
野望杜甫伤感原因?
思念之苦:战乱频发让诗人与诸弟分离,诗人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苦跃然纸上。
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 江东犹苦战,回首一颦眉。
清秋望不极,迢遰起曾阴。远水兼天净,孤城隐雾深。叶稀风更落,山迥日初沉。独鹤归何晚,昏鸦已满林。——唐代:杜甫《野望》秋日之景萧瑟,况当夕阳的时候,更带着一种凄清,观之令人悲伤。伤心的人观此,则更加增其悲伤。此宋玉见草木摇落而变衰,所以有“悲哉”之叹。
野望原文: 纳纳乾坤大,行行郡国遥。云山兼五岭,风壤带三苗。野树侵江阔,春蒲长雪消。扁舟空老去,无补圣 明朝 。
“野树侵江阔”出自唐代杜甫的《野望》。“野树侵江阔”全诗 《野望》唐代 杜甫 纳纳乾坤大,行行郡国遥。云山兼五岭,风壤带三苗。野树侵江阔,春蒲长雪消。扁舟空老去,无补圣明朝。
《野望》一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野望》诗以王绩与杜甫所作流传最广.王绩《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
野望不是崔颢所作,是杜甫所作。 《野望》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骑着马到郊外来极目远望,无法忍受世事日益萧条的状态。赏析 《野望》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是诗人晚年在西山和锦江所作的一首诗,通过描写在西山和锦江所看到的景象,联想到兄弟的离散和孤身浪迹天涯的悲凉处境,抒发了自己迟暮多病不能报效祖国之感,忧国忧民,感情深沉。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海内连年战乱,几个兄弟音讯阻隔;彼此天涯海角,只我一人好不凄怆?惟将迟暮的年光,交与多病的身躯;至今无点滴功德,报答贤明的圣皇。独自地骑马郊游,常常极目远望,世事一天天的萧条,真叫人不堪想象。古诗原文:《野望》杜甫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杜甫《野望》题解,译文,注释赏析 野望 【题解】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杜甫在秦州所作。安史叛军攻陷洛阳后,杜甫已无落足之地,本想前往洛阳回到故乡,却被抓回长安囚禁,在被囚禁的那段时间,杜甫亲眼目睹了被战争摧毁掉的长安城,在这样的情景下,一种哀痛便油然而生。
《野望》翻译及赏析是怎么样的?
名为《野望》的古诗有好几首,下面以唐代杜甫的《野望》为例作详解。
~~~【原文】~~~
野望
杜甫 〔唐代〕
清秋望不极,迢遰起曾阴。
远水兼天净,孤城隐雾深。
叶稀风更落,山迥日初沉。
独鹤归何晚,昏鸦已满林。
~~~【译文】~~~
秋天一眼望去清旷无极,遥远的阴云重重叠叠。
水天相接的地方一片明净,孤城外云雾缭绕。
稀疏的树叶在秋风中更快脱落,夕阳刚刚沉入高远的山。
孤独的白鹤为何回的这么晚?要知道黄昏时乌鸦早已宿满林。
~~~【注释】~~~
迢遰(dì):即迢递,遥远貌。曾(céng)阴:重叠的阴云。曾,层。
兼:连着。天净:天空明净。
迥(jiǒng):远。
归何晚:为何回得晚。
昏鸦:黄昏时的乌鸦。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于边秋野望而作,全篇都是写望中所见之景物。
“清秋望不极”是总写清秋时节的“望”。望秋天景色清旷无极,这就很好的表现“远水天净”。
接下来“迢遰起曾阴”句是写景。写云,云是如何,是遥远的,重叠的。如此的云就表现了此时的天气是不错的。然后从云写到水,从水写到城,虽仍是远景但逼近了一些。
“远水兼天净,孤城隐雾深。”句则是水天相接的地方,一片明净,孤城外,雾气缭绕。这样一写,就由首联的不错天气转进了一些悲凉的气氛。
但作者不仅写这么一点点悲凉。“叶稀风更落”,就是“风起,叶稀更落”,由颔联转向近景,并深入的画出了悲凉,第六句写落日,再变成了远景:夕阳刚刚沉入高远的山。这里,秋天的凉意更有力量的射出。
最后一联“独鹤归何晚,昏鸦已满林。”,融入了作者深沉的情感:孤独的鹤,为何归晚?那些昏鸦早已宿满了树林。结合作者当时的境况不难发现,当时的作者已无落足之地,安史叛军攻陷洛阳,本欲前往洛阳的杜甫被迫退回秦、华,有家不能回,一种哀痛便油然而生,所以见到孤鹤(作者自喻)晚归,便认为是昏鸦(安史叛军)占据了树林。
这首诗自上而下无不表现出秋天的悲凉,而作者内心更深层的悲凉正是安史之乱所造成的,这就含蓄而有力的批判了安史之乱对国家与人民带来的灾难。
~~~【创作背景】~~~
这首诗云“远水孤城”,当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在秦州所作。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