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八首赏析(秋兴八首其一的赏析?)

陌路离伤 古诗鉴赏 8

秋兴八首赏析?

《秋兴八首》是唐代诗人张籍所作,共八首,每首四句。 全诗写秋天的景色和气息,通过景物的描述来表现作者对秋天的感悟和感受。

《秋兴八首》其六为怀恋曲江之作,一共四联八句。

秋兴八首其一的赏析如下:起笔开门见山叙写景物之中点明地点时间,接着用对偶句展开气萧森的悲壮景象,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和时局那种动荡不安,前途未卜的处境和作者胸中翻腾起伏的忧思与郁勃不平之气;颈联由继续描写景物转入直接抒情,由秋天景物触动羁旅情思;尾联在时序推移中叙写秋声。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秋兴八首》既描写了夔州萧条凄清的秋色,又抒写了诗人晚年生活的困苦和悲愁,以及他在年迈多病之时依然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情怀。整组诗情调悲凉,意境深幽。此诗为组诗的第一首。诗人通过描写悲凉萧瑟的秋景,将自己思念故土、期盼早日归乡的心情表达了出来。

原文: 《秋兴八首(其四)》: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迟。

《秋兴八首》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构成了怎样的意境?

《秋兴八首》是杜甫寓居四川夔州时写下来的以想望长安为主题的一组七言律诗,它是杜集中七律的代表作。 “秋兴”这个题目,意思是说因感秋而寄兴。

而《秋兴八首》除了当中两联讲究对仗外,如第二首的“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第七首的“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就是连末尾两句也都用对仗作结。又《秋兴》这组诗在当中两联的对仗上也还很有变化。

秋兴八首其一赏析: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声扑面惊心,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这一首开门见山,抒情写景,波澜壮阔,感情强烈。

秋兴八首其一属于七言律诗,在抒情方法上采用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方式。

杜甫《秋兴八首》主要内容全赏析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年)杜甫寓居四川夔州时写下来的以想望长安、感慨国事为主题的七言律诗,它是杜集中七律的代表作。 这八首律诗是组诗。它从夔州的秋天景物说起,抒写了诗人想望长安往事的种种心情。 第一首为全诗的领起。它的开头四句是因秋发兴。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秋兴八首其一的赏析?

秋兴八首其一的赏析 《秋兴八首》的第一首是这组诗的序曲,它通过描写巫山巫峡的秋天景色,用景物描写来呈现出萧条阴郁、紧张不安的氛围,让读者身临其境。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杜甫五十五岁旅居夔州(今四川奉节)时的作品。这八首诗感情充沛而深挚,结构严密而完整,词采高华而丰丽,声韵宏畅而铿锵,气象雄浑而沉郁,是杜甫晚年精心创作的组诗之一,是曾被人评为“真足虎视词坛、独步当世”(见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卷十七引郝敬语)的杰作。

杜甫《秋兴八首》八首诗词原文和赏析 秋兴八首 杜甫 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其二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秋兴八首杜甫名句是: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全文如下:《秋兴八首·其一》朝代:唐代作者: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读唐诗 学写诗 《秋兴八首》其二赏析

赏析:    《秋兴八首》是杜甫晚年寄居夔州时作,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时诗人56岁。组诗共八首,联系严密,中心思想是故园之思,然各篇又有所侧重。王船山《唐诗评选·卷四》评:“八首如正变七音,旋相为宫而自成一章,或为割裂,则神态尽失矣。

秋兴八首·其八 杜甫 系列:关于描写秋天的古诗词 秋兴八首·其八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注释 [1]昆吾:汉武帝上林苑地名,在今陕西蓝田县西。

《秋兴八首》是唐代诗人何景明所作,其中第五首诗如下:霜天晓角吹悠悠,凝碧山色晚来愁。背灯草际野灯前,窗外月华如练钩。这首诗描绘的是一个秋天的清晨,天气已经变得寒冷,角笛声悠扬回荡在山间。夜晚的时候,草地上点着一盏盏的野灯,使人感到宁静祥和。

杜甫《秋兴八首·其三》全诗原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全诗】《秋兴八首·其三》.[唐].杜甫.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迟。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注释】①山郭:山城,指夔州。翠微:指青翠的山色。

而杜甫的《秋兴八首》则是律诗,是唐代新兴的一种诗体。若论它们创作的成就和对后世发生的影响,杜甫的《秋兴八首》当然不是潘岳的《秋兴赋》所可比拟。 《秋兴八首》的结构,从全诗来说,可分两部,而以第四首为过渡。

读唐诗 学写诗 《秋兴八首》其八赏析

赏析:      《秋兴八首》是杜甫晚年寄居夔州时作,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时诗人56岁。组诗共八首,联系严密,中心思想是故园之思,然各篇又有所侧重。王船山《唐诗评选·卷四》评:“八首如正变七音,旋相为宫而自成一章,或为割裂,则神态尽失矣。

赏析:  《秋兴八首》是杜甫晚年寄居夔州时作,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时诗人56岁。组诗共八首,联系严密,中心思想是故园之思,然各篇又有所侧重。王船山《唐诗评选·卷四》评:“八首如正变七音,旋相为宫而自成一  章,或为割裂,则神态尽失矣。

秋兴八首其一翻译及赏析如下: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译文: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秋兴八首其四》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描绘秋景的诗歌。全诗共八句,每句都以八个字,极其简洁而富有意味。

《秋兴·其一》和《登高》在写作上有许多共同特点: 首先在感情基调上两首诗都有很浓的悲秋情结世事艰辛,家丑国难,万里悲秋,老病孤舟。

秋兴八首原文及翻译,秋兴八首原文及翻译

秋兴八首其一原文及翻译如下:

秋兴八首·其一

(唐)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译文为秋霜已使枫树林零落凋伤,巫山巫峡一派萧森气象。巫峡涌起吞天的骇浪,巫山风云漫卷大地一片苍茫。 我已在此地见菊花开过两次,能不令人热泪浪浪? 一叶扁舟,永远系挂着我那归乡的热望。唉!时下家家户户都忙着剪裁缝制冬天的衣裳。高高的白帝城里传来匆匆捣衣的音响,伴着暮色斜阳。

【释】

1、玉露:白露,秋霜。巫山巫峡:巫山在今四川省巫山县境,属巴山支脉,绵延一百六十里。长江流经其间,称为巫峡。萧森:萧瑟阴森。

2、江间:指巫峡。塞上:指巫山。

3、丛菊两开:指作者在代宗永泰元年(765)五月离开成都,秋居云安,翌年秋又淹留夔州,前后近二年,故见“丛菊两开”。一系(音 ji):永系,紧系。故园心:指返回故乡的愿望。诗中“故园”指长安和洛阳。

4、刀尺:剪裁衣服用的剪刀和尺子。砧(音 zhen):捣捶衣服用的石具。

  原文: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译文: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赏析:

  题解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杜甫滞留夔州时惨淡经营的一组七言律诗。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当时蜀地战乱不息,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当此秋风萧飒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这八首诗是一个完整的乐章,命意蝉联而又各首自别,时代苦难,羁旅之感,故园之思,君国之慨,杂然其中,历来被公认为杜甫抒情诗中沉实高华的艺术精品。清代黄生《杜诗说》就说:“杜公七律,当以《秋兴》为裘领,乃公一生心神结聚之所作也。”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也说:“怀乡恋阙,吊古伤今,杜老生平俱于见此。其才气之大,笔才之高,天风海涛,金钟大镛,莫能拟其所到。”

  这里所选的第一首,是领起的序曲。诗人用铺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异代联系起来,寄寓自己抚今追昔之感。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的时光如流,人世的生命不永。

  句解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秋色已经很深,巫山巫峡呈现出一片萧森景象。首联开门见山,点明时节、地点,描绘出具有浓重感伤色彩的秋色、秋气,奠起全篇萧飒哀残之基。《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诗》引刘辰翁评语说:“露曰玉露,树曰枫林,凋伤之中仍有富丽之致,自是大方家数。”叶嘉莹《杜甫秋兴八首集说》评价这一联:“气象足以笼罩,而复有开拓之余地,是绝好开端。”“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凋伤”,草木在秋风中凋落。“巫山”,在今重庆市巫山县。“萧森”,萧瑟阴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波浪滔天;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贴近。清代杨伦《杜诗镜铨》评论说:“波浪在地而曰兼天,风云在天而曰接地,极言阴晦萧森之状。”这就将眼前景和心中景连成一片,使人感到天上地下,处处惊涛骇浪,风云翻滚,阴晦惨淡的气氛笼罩四野,分明是阴沉压抑、动荡不安的心情和感受的写照。“江间”,即巫峡:“塞上”,即巫山。“兼”、“接”二字,写出浑莽之象。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秋菊两度盛开,使我再次洒下往日流过的眼泪;一叶孤舟靠岸系绳,始终都牵动着我的故园之思。这一联是全篇诗意所在。“丛菊两开”,指诗人于永泰元年(765)离开成都,原打算很快出峡,但这年留居云安,次年又留居夔州,见到丛菊开了两次,还未出峡。故对菊掉泪。“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随之开。孤舟本来只能系住自己的行踪,却把诗人的思乡之心也牢牢地系住了,故见舟伤心,引出故园之思。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我清晰地听到,砧声四起,傍晚时分,在白帝城楼的高处,是那么的急促。妇女们正拿着裁尺和剪刀,为在外的亲人赶制着御寒的衣服。“催刀尺”,即催动刀尺。 “白帝城”,旧址在今四川省奉节县东的白帝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急暮砧”,黄昏时分捣衣的砧声很紧。“砧”,捣衣石,这里借指捣衣发出的声音。古人裁衣前,先将衣料放在砧上,用杵捣软,使之平整光滑。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制作寒衣,因此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客子的愁绪。在这黯淡萧条的秋景和暮色中,诗人更平添了一许孤独、忧伤之感。

  评解

  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说:“首章,八诗之纲领也。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拈夔府,暗提京华。”作为八首诗的开场白,这第一首诗通过对巫山巫峡秋声秋色、秋景秋意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寄寓着诗人自伤漂泊、忧国思乡的心情。其气概和风韵,堪称压卷。

  起笔两句,最称警挺,已摄秋景之神。前两联极写绝塞萧森秋景,有笼盖八章之势。江间塞上,状其悲壮;丛菊孤舟,写其凄紧。从眼前丛菊的开放,联系到故园。追忆故园的沉思,又被白帝城黄昏的砧声打断,这中间有从夔府到长安,又从长安到夔府的往复。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