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氏家训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颜氏家训》一书不仅对当时诸如“玄风之复扇、佛教之流行、鲜卑之传播、俗文字之盛兴”等多方面作了较为翔实的纪录。
颜氏家训中教子篇翻译 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书之玉版,藏诸金匮,等到长大几岁,就可省免鞭打惩罚。人之爱子,亦不愿汝曹为之。俗谚曰,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
翻译:古代求学的人是为了充实自己祢补自身的不足;现在求学的人是为了对别人炫耀并夸夸其谈。古代求学的人是为了广利大众,积极推行自己的主张来造福社会;今天求学的人是为了自己利益,修身养性以求得一官半职。
译文:有了人群然后才有夫妻,有了夫妻然后才有父子,有了父子然后才有兄弟,一个家庭里的亲人,就有这三种关系。由此类推,直推到九族,都是原本於这三种亲属关系,所以这三种关系在人伦中极为重要,不能不认真对待。兄弟,是形体虽分而气质相连的人。
《颜氏家训》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国学经典著作。作者颜之推,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
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文言文翻译:古人求学的为了充实自己,用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该句出自《颜氏家训·勉学》。《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著作。
颜氏家训节选文言文翻译 颜氏家训文言文翻译全文
人生在幼小的时期,精神专一,长成以后,思虑分散,这就该早早教育,不要失掉机会。我七岁时候,诵读《灵光殿赋》,直到今天,十年温习一次,还不忘记。二十岁以后,所诵读的经书,一个月搁置,就生疏了,但人会有困顿不得志而壮年失学,还该晚学,不可以自己放弃。
从古到今的那些负有盛名的帝王,都经过勤奋的学习,何况那些普通的百姓呢。
文言文翻译: 教育感化这件事,是从上向下推行的,是从先向后施行影响的。所以父不慈就子不孝,兄不友爱就弟不恭敬,夫不仁义就妇不温顺了。至于父虽慈而子要叛逆,兄虽友爱而弟要傲慢,夫虽仁义而妇要欺侮,那就是天生的凶恶之人,要用刑罚杀戮来使他畏惧,而不是用训诲诱导能改变的了。
颜之推的文言文《以学自损,不如无学》的原文及翻译 以学自损,不如无学 【本文选自】南北朝·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原文】夫学者,所以求益①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昂大,凌忽②长者,轻慢同列③.人疾之④如仇敌,恶之如鸱枭⑤.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注解】1求益:求得长进.2凌忽:凌,欺侮。
文言文翻译:名与实的关系,好比形与影的关系。德艺周厚,那名就一定好;容貌美丽,那影就一定美。如今不修身而想在世上传好的名,就好比容貌很丑而要求镜子里现出美的影了。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
“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出自《颜氏家训》节选之三,其原文翻译为:古时候求学问的人是为了充实自己,用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而现在求学问的人却是为了取悦别人,向他人夸夸其谈;古时候求学问的人是为了利济天下百姓,推行自己的主张以造福社会。
《颜氏家训·教子》文言文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父母教育孩子要既威严又慈爱,子女才能敬畏谨慎而有孝行。 父母教育孩子要既威严又慈爱,子女才能敬畏谨慎而有孝行。
颜氏家训 选读 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语译】:自古以来,圣明的帝王,尚且必须努力学习,更何况是平凡的众人呢!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於行耳。
文言文翻译:铭刻在金人身上的文字说:“不要多话,多话会多失败;不要多事,多事会多祸患。”这个训诫对极了啊!会走的不让生翅膀,善飞的减少其指头,长了双角的缺掉上齿,后部丰硕的没有前足,大概是天道不叫生物兼具这些东西吧!
颜氏家训 弘谋按教弟子之法。 自夫子以学文后于力行。本末固已粲然。 兹辑养正规。诸凡孝弟谨信爱众亲仁之事。 上卷略备。然圣贤成法。 非学古安能有获。观颜氏勉学篇。 反复提撕。词旨恳到。 而以幼而学者。方诸日出之光。 则及时自勉. 所当爱惜分阴之意. 溢于言表矣。余故录此为下卷开章。
颜氏家训是儒家思想吗?
《颜氏家训》它本身就是儒家经典,所以当然是儒家思想。 颜之推的《颜氏家训》继承了传统的儒家道德学说,阐发了一套教子、治家、为人、治学的方法。
《诫子书》出于诸葛亮之手,是临终前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全文短小精悍,通过简练质朴的文字,将爱子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文言文翻译:士君子的处世,贵在能够有益於事物,不能光是高谈阔论,左琴右书,君主给他俸禄官位啊!
颜之推曾著有《颜氏家训》,在封建家庭教育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影响。
文言文《以学自损 不如无学》的翻译 译文:说到学习这件事,本是为了求取知识的。看到别人只读了十卷书,便自高自大起来,轻视长者,对同辈轻视傲慢。(以至于)别人怨恨他就像怨恨仇敌一样,厌恶他就像厌恶恶鸟一样。像这样用学习到的东西来损害自己,还不如不要学习。
”文言文翻译:姜太公的《六韬》里,说到天陈、地陈、人陈、云鸟之陈。《论语·卫灵公》里说;“卫灵公问陈於孔子。”《左传·桓公五年》里有“为鱼丽之陈”的话。一般的流传俗本大多数是将以上几个“陈”字,写作“β”偏旁加上“车乘”的“车”即“阵”字。
颜氏家训中的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是什么意思?
上士忘名,将名利彻底淡忘;中士立 名,靠自己的成就把名立起来;下士窃名,自己不行就窃取人家的。
除了盐,其他都能自给自足。 说明家庭手工业的积极作用,选C。 当然有人选D,因为毕竟家庭手工业盐铁不能自给。
翻译: 人生在幼小的时期,精神专一,长大以后,思虑分散,所以须要早早教育,不要失掉机会。
肆欲轻言,不修边幅。年十八九,少知砥砺,习若自然,卒难洗荡。二十已后,大过稀焉。每常心共口敌,性与情竞,夜觉晓非,今悔昨失,自怜无教,以至於斯。追思平昔之指,铭肌镂骨;非徒古书之诫,经目过耳也。故留此二十篇,以为汝曹后车耳。
英语翻译吾生于乱世,长于 出自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慕贤》原文为:吾生于乱世,长于戎马,流离播越,闻见已多;所值名贤,未尝不心醉魂迷向慕之也.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默化,自然似之;何况操履艺能,较明易习者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篇,有删改)4.下列对文言文划线相关内容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A.《颜氏家训》是南北朝时期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以告诫子孙的著作,从此方面来看与《论语》相似。B.“素业”在古文中有多重意思:先世所遗之业、清白的操守、本业。古代重农抑商,因此本业指的就是农业。
颜氏家训书文言文翻译
1. 文言文翻译《颜氏家训》部分翻译 译文,仅供参考,请采纳:人生在幼小的时期,精神专一,长成以后,思虑分散,这就该早早教育,不要失掉机会。
我七岁时候,诵读《灵光殿赋》,直到今天,十年温习一次,还不忘记。二十岁以后,所诵读的经书,一个月搁置,就生疏了,但人会有困顿不得志而壮年失学,还该晚学,不可以自己放弃。
孔子就说过:“五十岁来学《易》经可以没有大过失了。”曹操、袁遗老而更专心致志;这都是从小学习到老年仍不厌倦。
曾参十七岁才学,而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岁才来游学,还成为儒家大师;公孙弘四十多岁才读《春秋》,凭此就做上丞相;朱云也到四十岁才学《易》经、《论语》,皇甫谧二十岁才学《孝经》、《论语》,都终於成为儒学大师;这都是早年迷糊而晚年醒悟。世上人到二、三十婚冠之年没有学,就自以为太晚了,因循保守而失学,也太愚蠢了。
幼年学的像太阳刚升起的光芒;老年学的,像夜里走路拿著蜡烛,总比闭上眼睛什么也看不见要好。
2. 文言文翻译《颜氏家训》部分翻译 译文,仅供参考,请采纳:
人生在幼小的时期,精神专一,长成以后,思虑分散,这就该早早教育,不要失掉机会。我七岁时候,诵读《灵光殿赋》,直到今天,十年温习一次,还不忘记。二十岁以后,所诵读的经书,一个月搁置,就生疏了,但人会有困顿不得志而壮年失学,还该晚学,不可以自己放弃。孔子就说过:“五十岁来学《易》经可以没有大过失了。”曹操、袁遗老而更专心致志;这都是从小学习到老年仍不厌倦。曾参十七岁才学,而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岁才来游学,还成为儒家大师;公孙弘四十多岁才读《春秋》,凭此就做上丞相;朱云也到四十岁才学《易》经、《论语》,皇甫谧二十岁才学《孝经》、《论语》,都终於成为儒学大师;这都是早年迷糊而晚年醒悟。世上人到二、三十婚冠之年没有学,就自以为太晚了,因循保守而失学,也太愚蠢了。幼年学的像太阳刚升起的光芒;老年学的,像夜里走路拿著蜡烛,总比闭上眼睛什么也看不见要好。
3. 《颜氏家训》的全文及翻译 古人云:“千载一圣,犹旦暮也;五百年一贤,犹比髆心。”
言圣贤之难得,疏阔如此。傥遭不世明达君子,安可不攀附景仰之乎?吾生于乱世,长于戎马,流离播越,闻见已多;所值名贤,未尝不心醉魂迷向慕之也。
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何况操履艺能,较明易习者也?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墨子悲于染丝,是之谓矣。
君子必慎交游焉。孔子曰:“无友不如己者。”
颜、闵之徒,何可世得!但优于我,便足贵之。 世人多蔽,贵耳贱目,重遥轻近。
少长周旋,如有贤哲,每相狎侮,不加礼敬;他乡异县,微借风声,延颈企踵,甚于饥渴。校其长短,核其精麤,或彼不能如此矣。
所以鲁人谓孔子为东家丘,昔虞国宫之奇,少长于君,君狎之,不纳其谏,以至亡国,不可不留心也。 用其言,弃其身,古人所耻。
凡有一言一行,取于人者,皆显称之,不可窃人之美,以为己力;虽轻虽贱者,必归功焉。窃人之财,刑辟之所处;窃人之美,鬼神之所责。
梁孝元前在荆州,有丁觇者,洪亭民耳,颇善属文,殊工草隶;孝元书记,一皆使之。军府轻贱,多未之重,耻令子弟以为楷法,时云:“丁君十纸,不敌王褒数字。”
吾雅爱其手迹,常所宝持。孝元尝遣典签惠编送文章示萧祭酒,祭酒问云:“君王比赐书翰,及写诗笔,殊为佳手,姓名为谁?那得都无声问?”编以实答。
子云叹曰:“此人后生无比,遂不为世所称,亦是奇事。”于是闻者稍复刮目。
稍仕至尚书仪曹郎,末为晋安王侍读,随王东下。及西台陷殁,简牍湮散,丁亦寻卒于扬州;前所轻者,后思一纸,不可得矣。
侯景初入建业,台门虽闭,公私草扰,各不自全。太子左卫率羊侃坐东掖门,部分经略,一宿皆办,遂得百余日抗拒凶逆。
于时,城内四万许人,王公朝士,不下一百,便是恃侃一人安之,其相去如此。古人云:“巢父、许由,让于天下;市道小人,争一钱之利。”
亦已悬矣。 齐文宣帝即位数年,便沈湎纵恣,略无纲纪;尚能委政尚书令杨遵彦,内外清谧,朝野晏如,各得其所,物无异议,终天保之朝。
遵彦后为孝昭所戮,刑政于是衰矣。斛律明月齐朝折冲之臣,无罪被诛,将士解体,周人始有吞齐之志,关中至今誉之。
此人用兵,岂止万夫之望而已哉!国之存亡,系其生死。 张延隽之为晋州行台左丞,匡维主将,镇抚疆埸,储积器用,爱活黎民,隐若敌国矣。
群小不得行志,同力迁之;既代之后,公私扰乱,周师一举,此镇先平。齐亡之迹,启于是矣。
===================================================== 译文古人说:“一千年出一位圣人,还近得像从早到晚之间;五百年出一位贤人,还密得像肩碰肩。”这是讲圣人贤人是如此稀少难得。
假如遇上世间所少有的明达君子,怎能不攀附景仰啊!我出生在乱离之时,长成在兵马之间,迁移流亡,见闻已多,遇上名流贤士,没有不心醉魂迷地向往仰慕。人在年少时候,精神意态还未定型,和人家交往亲密,受到熏渍陶染,人家的一言一笑一举一动,即使无心去学习,也会潜移默化,自然相似,何况人家的操行技能,是更为明显易於学习的东西呢!因此和善人在一起,如同进入养育芝兰的花房,时间一久自然就芬芳;若是和恶人在一起,如同进入卖鲍鱼的店铺,时间一久自然就腥臭。
墨子看到染丝的情况,感叹丝染在什么颜色里就会变成什么颜色。所以君子在交友方面必须谨慎。
孔子说:“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像颜回、闵损那样的人,哪能常有,只要有胜过我的地方,就很可贵。
世上的人大多有所壅蔽不能通明,重视所说的而轻视看见的,重视远处的而轻视身边的。从小到大常往来的人中,如果有了贤士哲人,也往往轻慢,缺少礼貌尊敬。
而对身居别县他乡的,稍稍传闻名声,就会伸长脖子、踮起脚跟,如饥似渴地想见一见,其实比较二者的短长,审察二者的精粗,很可能远处的还不如身边的,此所以鲁人会把孔子叫做“东家丘”。从前虞国的宫之奇从小生长在虞君身边,虞君对他很随便,听不进他的劝谏,终於落了个亡国的结局,真不能不留心啊!梁元帝从前在荆州时,有个叫丁觇的,只是洪亭地方的普通百姓,很善於写作文章,尤其擅长写草书、隶书,元帝的往来书信,都叫他代写。
可是,军府里的人轻贱他,对他的书法不重视,不愿自己的子弟模仿学习,一时有“丁君写的十张纸,比不上王褒几个字”的说法。我是一向喜爱丁觇的书法的,还经常加以珍藏。
后来,梁元帝派掌管文书的叫惠编的送文章给祭酒官萧子云看,萧子云问道:“君王刚才所赐的书信,还有所写的诗笔,真出於好手,此人姓什么叫什么,怎么会毫无名声?”惠编如实回答,萧子云叹道:“此人在后生中没有谁能比得上,却不为世人称道,也算是奇怪事情!”从此后听到这话的对丁觇稍稍刮目相看,丁觇也逐步做上尚书仪曹郎。最后丁觇做了晋安王的侍读,随王东下。
到元帝被杀西台陷落,书信文件散失埋没,丁觇不久也死於扬州。以前那轻视丁觇的人,以后想要丁觇的一纸书法也不可得了。
侯景刚进入建。
4. 颜氏家训的全文翻译 各个篇目都有,选择性的参考吧~!支持我就别网赏分哦,谢谢!!颜氏家训(原文 译文)2006-11-13 15:13================================================================ 序致篇 ================================================================ 原文 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慎言检迹,立身扬名,亦已备矣。
魏晋已来,所著诸子,理重事复,递相模学,犹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吾今所以复为此者,非敢轨物范世也,业已整齐门内,提撕子孙。
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禁童子之暴道,则师友之诫,不如傅婢之指挥,止凡人之斗阅,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
吾望此书为汝曹之所信,犹贤于傅婢、寡妻耳。 吾家风教,素为整密,昔在龆龀,便蒙诱诲。
每从两兄,晓夕温清,规行矩步,安辞定色,锵锵翼翼,若朝严君焉。赐以优言,问所好尚,励短引长,莫不恳笃①。
年始九岁,便丁茶蓼,家涂离散,百口索然。慈兄鞠养,苦辛备至,有仁无威,导示不切。
虽读《礼》、《传》,微爱属文,颇为凡人之所陶染。肆欲轻言,不修边幅。
年十八九,少知砥砺,习若自然,卒难洗荡。二十已后,大过稀焉。
每常心共口敌,性与情竞,夜觉晓非,今悔昨失,自怜无教,以至於斯。追思平昔之指,铭肌镂骨;非徒古书之诫,经目过耳也。
故留此二十篇,以为汝曹后车耳。 ================================================================= 译文 圣贤的书籍,教诲人们要忠诚孝顺,说话要谨慎,行为要检点,建功立业使名播扬,所有这些也都已讲得很全面详细了。
而魏晋以来,所作的一些诸子书籍,类似的道理重复而且内容相近,一个接一个互相模仿学习,这好比屋下又架屋,床上又放床,显得多馀无用了。我如今之所以要再写这部《家训》,并非是敢於给大家在办事为人处世方面作什么规范,而只是用来整顿家风,教育子孙后代。
同样的言语,因为是所亲近的人说出的就相信;同样的命令,因为是所佩服的人发出的就执行。禁止小孩的胡闹嬉笑,那师友的训诫,就不如阿姨的指挥;阻止俗人的打架争吵,那尧舜的教导,就不如妻子的劝解。
我希望这《家训》能被你们所遵信,总还比阿姨。妻子的话来得贤明。
我家的门风家教,向来严整周密,在我还小的时候,就受到诱导教诲。每天跟随两位兄弟,早晚孝顺侍奉双承,言谈谨慎举止端正,言语安详神色平和,恭敬有礼小心翼翼,好似拜见尊严的君王一样。
双亲经常劝勉鼓励我们,问我们的爱好崇尚,磨去我们的缺点,引导我们的特长,都既恳切又恰当。当我九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家庭陷入困境,家道衰落,人口萧条。
哥哥抚养我,极其辛苦,他有仁爱而少威严,引导启示也不那么严切。我当时虽也诵读《周礼》、《春秋左传》,但又对写文章稍有爱好,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世人的影响。
欲望放纵,言语轻率,且不修边幅。到十八九岁,才稍加磨砺,只因习惯已成自然,短时间难於去除。
直到二十岁以后,大的过错才较少发生,但还经常心是口非,善性与私情相矛盾,夜晚发觉清晨的错误,今天悔恨昨天犯下的过失,自己常叹息由於缺乏教育,才会到这一地步。回想起平生的意愿志趣,体会深刻;不比那光阅读古书上的训诫,只是经过一下眼睛耳朵而已。
所以写下这二十篇文字,给你们作为鉴戒。 ================================================================= ====================================================================================== 教子篇 ====================================================================================== 原文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
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书之玉版,藏诸金匮。
生子咳提,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
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呵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
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是也。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
诚哉斯语。 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於呵怒伤其颜色,不忍楚挞惨其肌肤耳。
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训者,可愿苛虐於骨肉乎?诚不得已也! 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
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
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齐朝有一士大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
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
====。
5. 求《颜氏家训》的译文 士君子的处世,贵在能够有益于事物,不能光是高谈阔论,左琴右书,白白耗费君主给他的俸禄官位啊!我见到世上的文学之士,评议古今,好像很容易办到,等到被试用,多数不能胜任。这些人生活在社会安定的时代,过惯了太平日子,根本不知道会有丧乱的痛苦;在朝中做官久了,就不晓得战争攻伐的危急了;保有俸禄供给,不知道有耕稼之辛苦;高踞于庶民之上,不明白劳役的勤苦,这样就很难应付时世和处理政务了。晋朝南渡之后,朝廷优待并重用士族,所以 江南的官吏中有才干的人,都被提升为尚书令,左右仆射以下,尚书郎、中书舍人以上的官职,掌管机密重要的大事。其余只懂得点文义的人,多数迂诞浮华,不会处理事务、应付时世;有了点小过错,又舍不得杖责,因而就将他们放在清高的位置上,来给他们护短。至于一些中下级的尚书省令史,主书、监帅,诸王身边的签帅、省事等职,都由那些熟习官使事务,能够履行职责的人担任,纵使流露出小人的情态,还可以鞭打监督,所以多被委任使用,这是用他们的长处。人往往不能自量,世上都抱怨梁武帝父子喜欢小人而疏远士大夫,这也就像眼睛不能看到眼睫毛了。
梁朝的士大夫,都崇尚着宽衣,系阔腰带,戴大帽子,穿高跟木屐,出门就乘车代步,进门有人扶持服侍,城内、城外竟看不见乘马的人 。宣城王很喜欢南朝学者周弘正,送给他们一匹果下马,他常骑着这匹马,不料满朝官员竟认为他是放纵不守礼的人。如果尚书郎骑马,就会遭到弹劾。到了候景之乱的时候,士大夫们一个个都细皮嫰肉,不能承受步行的辛苦,体质羸弱,气血不足,耐不得寒暑,在仓猝变乱中坐以待毙,往往是由于养尊处优所致。
古人希望人们知道务农的艰辛,这是为了使人珍惜粮食,重视农业劳动。民以食为天,没有食物,人们就无法生存,三天不吃饭的话 ,父子之间就没有力气相互问候。粮食的获得,要经过春种、锄草、收割、运载、脱粒、簸扬等多种工序,才能放进仓库,怎么可以轻视农业而重商业呢?江南朝廷里的官员,随着晋朝的复兴,南渡过江,流落他乡,到现在也经历了八九代了。但都从未亲自下田耕作过,完全依赖朝廷的俸禄生活。即使有些人家有田地,也全由僮仆们耕种,从未目睹他们自己耕种一块土,种一株苗;不知何时播种,何时收获,又怎能懂得其他事务呢?因此,他们做官就不识政务,治家就不办产业,这都是养尊处优带来的危害。
6. 求《颜氏家训》的译文 治民平狱之道 . 颜之推 但知私财不入,公事夙办,便云我能治民;不知诚己刑物,执辔如组,反风灭火,化鸱为凤之术也。
但知抱令守律,早刑晚舍,便云我能平狱;不知同辕观罪,分剑追财,假言而奸露,不问而情得之察也。 ——引自《颜氏家训勉学》 [译文]世上的人只知道不谋私财,公事早办,就说自己能治理民众;却不知道治理民众还要心地诚实,以身作则,要有善于驾驭群民的本领,以及除害消灾,以德化民的德才啊。
世上的人只知道固守命令和法律,早上判刑,晚上赦免,就说自己能处理案件;却不知道断案还要勘察现场,根据证物明辨是非,要有善于分辨案情的洞察力,善于识破假相而使罪行显露出来的机智,以及不通过讯问就能明察实情的才能啊。 颜之推(531-590以后),北齐文学家.字介,祖籍琅琊临沂,生于湖北江陵.家世好儒,受家学影响,博览群书,喜好词章. 本文是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中“养生篇”节录。
文中对养生与从政进行论述,教诲子孙必须懂得;只有先保全自己的性命,免除了祸殃,然后才谈得上养生。但是在国家危难之际,应当“泯躯而济国”舍身取义,杀身成仁切不苛且求生而自受其辱。
养生是六朝人的热门话题,老庄道家的养生观在当时受到尊重崇,但颜之推基本上摒弃了统治六朝的道家养生观,注入了不少新鲜的见解,将行诚孝、履仁义、全家族、济邦国,高于独善自身,有了近乎科学的养生意识。智力超群的人,不用教导也能成才;智力低下的人,虽受教导也于事无补;智力中等的人,不教导就不会懂得事理.古代,圣贤的君王就有胎教的方法;王后怀孩子三个月时,就要搬出皇宫,让她住在别宫里,眼不看不该看的东西,耳不听不该听的东西,所听音乐和所嗜口味等,都要按礼仪进行节制.而且胎教的方法还要记录在玉片上,收藏在铜制的柜子里.孩子出生后,从刚刚会笑开始,就确定了太师、太保,开始对王子进行仁、孝、礼、义等方面的教育,并引导他练习。
普通人纵然不能做到这样,也该在孩子会辨认大人的脸色,知道大人的喜怒的年龄时,就开始教育他,做到大人允许他做才做,不允许他做就立刻停止。这样等孩子长到几岁大时,就可以省得对他使用鞭、杖的惩罚了。
父母对孩子即保持一定的威严,又不失慈爱,那子女就会敬畏谨慎产生孝心了。我见现下有些父母,对子女不加教育,一味溺爱,每不以为然。
他们对子女的饮食言行,总是任其为所欲为,该告诫阻止的反而夸奖鼓励,该斥责的反而嬉皮笑脸,等孩子长大有了些知识时,还以为理应如此。孩子的骄横傲慢成了习惯,才想到要去制止或纠正过来,就算把孩子鞭抽、棍打个半死也没什么用了,对子女日益增长的愤怒只会使子女怨恨,等到长大成人,终于还是道德败坏。
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正是讲的这个道理。
俗谚说:“教导媳妇要趁新到,教育儿子要及早。”这话说得对极了。
凡是不善于教育子女的人,也不是想让子女走向作恶犯罪,只是不愿意大声怒斥,怕伤其脸面,更不忍心用荆条抽打子女而使其受皮肉之苦罢了。对于这样的父母,应当以治病救人的道理来打比方,一个人生了病,哪有不用汤药、针灸就能治好病的呢?也要想想那些勤于督促训导子女的父母,难道他们愿意苛刻地虐待自己的骨肉吗?这确实是不得已啊。
7. 颜氏家训.勉学 翻译 原文:
人见邻里亲戚有佳快者,使子弟慕而学之,不知使学古人,何其蔽也哉?世人但知跨马被甲,长槊强弓,便云我能为将;不知明乎天道,辩乎地利,比量逆顺,鉴达兴亡之妙也。但知承上接下,积财聚谷,使云我能为相;不知敬鬼事神,移风易俗,调节阴阳,荐举贤圣之至也。但知私财不入,公事夙办,便云我能治民;不知诚己刑物,执辔如组,反风灭火,化鸱为风之术也。但知抱令守律,早刑晚舍,便云我能平狱;不知同辕观罪,分剑追财,假言而好露,不问而情得之察也。表及农商工贾,厮役奴隶,钓鱼屠肉,饭牛牧羊,皆有先达,可为师表,博学求之,无不利於事也。
译文:
人们看到乡邻亲戚中有称心的好榜样,叫子弟去仰慕学习,而不知道叫去学习古人,为什么这样糊涂?世人只知道骑马披甲,长矛强弓,就说我能为将,却不知道要有明察天道,辨识地利,考虑是否顺乎时势人心、审察通晓兴亡的能耐。只知道承上接下,积财聚谷,就说我能为相,却不知道要有敬神事鬼,移风易俗,调节阴阳,推荐选举贤圣之人的水平。只知道不谋私财,早办公事,就说我能治理百姓,却不知道要有诚己正人,治理有条理,救灾灭祸,教化百姓的本领。只知道执行律令,早判晚赦,就说我能平狱,却不知道侦察、取证、审讯、推断等种种技巧。在古代,不管是务农的、做工的、经商的、当仆人的、做奴隶的,还是钓鱼的、杀猪的、喂牛牧羊的人们中,都有显达贤明的先辈,可以作为学习的榜样,博学寻求,没有不利於成就事业啊!
8. 《颜氏家训 勉学》文段翻译 夫明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廕,当自求诸身耳。
(选自《颜氏家训》) 【注释】 ①颜之推(531—591):字介,琅邪临沂(今山东)人。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称他是“当时南北两朝最通儒最有思想的学者”。《颜氏家训》是他晚年之作,分七卷,共二十篇,享有“古今家训,以此为祖”的美誉。 ②《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 ③指:通“旨”。 ④涉:涉猎,粗略地阅读。 ⑤敦厉:敦促、勉励。 ⑥自资:帮助自己。 ⑦诸:合声词,与“之于”相当。 【译文】 通晓《六经》要旨,涉猎百家之书,即使不能提高道德操行,劝勉世风习俗,也不失为一种才艺,可用以自谋生计。父亲兄长是不能长期依靠的,家乡邦国不能常保无事。一旦流离失所,没有人来庇护资助你时,就得靠自己了。……
9. 颜氏家训文言文 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慎言检迹,立身扬名,亦已备矣。
魏晋已来,所著诸子,理重事复,递相模学,犹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吾今所以复为此者,非敢轨物范世也,业已整齐门内,提撕子孙。
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禁童子之暴道,则师友之诫,不如傅婢之指挥,止凡人之斗阅,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
吾望此书为汝曹之所信,犹贤于傅婢、寡妻耳。(已 通:以) 吾家风教,素为整密,昔在龆龀,便蒙诱诲。
每从两兄,晓夕温清,规行矩步,安辞定色,锵锵翼翼,若朝严君焉。赐以优言,问所好尚,励短引长,莫不恳笃。
年始九岁,便丁茶蓼,家涂离散,百口索然。慈兄鞠养,苦辛备至,有仁无威,导示不切。
虽读《礼》、《传》,微爱属文,颇为凡人之所陶染。肆欲轻言,不修边幅。
年十八九,少知砥砺,习若自然,卒难洗荡。二十已后,大过稀焉。
每常心共口敌,性与情竞,夜觉晓非,今悔昨失,自怜无教,以至於斯。追思平昔之指,铭肌镂骨;非徒古书之诫,经目过耳也。
故留此二十篇,以为汝曹后车耳。还有二十篇,需要翻译和原文的话请追问~。
10. 《颜氏家训》三则的译文是什么 我不知道你问的是哪个部分
士君子的处世,贵在能够有益于事物,不能光是高谈阔论,左琴右书,白白耗费君主给他的俸禄官位啊!我见到世上的文学之士,评议古今,好像很容易办到,等到被试用,多数不能胜任。这些人生活在社会安定的时代,过惯了太平日子,根本不知道会有丧乱的痛苦;在朝中做官久了,就不晓得战争攻伐的危急了;保有俸禄供给,不知道有耕稼之辛苦;高踞于庶民之上,不明白劳役的勤苦,这样就很难应付时世和处理政务了。晋朝南渡之后,朝廷优待并重用士族,所以 江南的官吏中有才干的人,都被提升为尚书令,左右仆射以下,尚书郎、中书舍人以上的官职,掌管机密重要的大事。其余只懂得点文义的人,多数迂诞浮华,不会处理事务、应付时世;有了点小过错,又舍不得杖责,因而就将他们放在清高的位置上,来给他们护短。至于一些中下级的尚书省令史,主书、监帅,诸王身边的签帅、省事等职,都由那些熟习官使事务,能够履行职责的人担任,纵使流露出小人的情态,还可以鞭打监督,所以多被委任使用,这是用他们的长处。人往往不能自量,世上都抱怨梁武帝父子喜欢小人而疏远士大夫,这也就像眼睛不能看到眼睫毛了。
梁朝的士大夫,都崇尚着宽衣,系阔腰带,戴大帽子,穿高跟木屐,出门就乘车代步,进门有人扶持服侍,城内、城外竟看不见乘马的人 。宣城王很喜欢南朝学者周弘正,送给他们一匹果下马,他常骑着这匹马,不料满朝官员竟认为他是放纵不守礼的人。如果尚书郎骑马,就会遭到弹劾。到了候景之乱的时候,士大夫们一个个都细皮嫰肉,不能承受步行的辛苦,体质羸弱,气血不足,耐不得寒暑,在仓猝变乱中坐以待毙,往往是由于养尊处优所致。
古人希望人们知道务农的艰辛,这是为了使人珍惜粮食,重视农业劳动。民以食为天,没有食物,人们就无法生存,三天不吃饭的话 ,父子之间就没有力气相互问候。粮食的获得,要经过春种、锄草、收割、运载、脱粒、簸扬等多种工序,才能放进仓库,怎么可以轻视农业而重商业呢?江南朝廷里的官员,随着晋朝的复兴,南渡过江,流落他乡,到现在也经历了八九代了。但都从未亲自下田耕作过,完全依赖朝廷的俸禄生活。即使有些人家有田地,也全由僮仆们耕种,从未目睹他们自己耕种一块土,种一株苗;不知何时播种,何时收获,又怎能懂得其他事务呢?因此,他们做官就不识政务,治家就不办产业,这都是养尊处优带来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