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军置酒饮归客(《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运用借代修辞方法的是?)

雪舞尘墟 古诗鉴赏 5

“中军置酒饮归客”是什么意思

意思: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出处唐代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词: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释义:无边沙漠结着厚厚的冰,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

“中军置酒饮归客”的意思: 在主帅的中军摆开筵席,倾其所有地搬来各种乐器,且歌且舞,开怀畅饮,这宴会一直持续到暮色来临。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此诗描写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抒写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表现离愁和乡思,却充满奇思异想,并不令人感到伤感。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浪漫理想和壮逸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

出自唐代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难着 一作:犹著)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给自己码一下。以免以后忘记了。都是比较有意蕴的吧。不喜欢所谓“惊艳”的。 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中军置酒饮归客”是什么意思?

“中军置酒饮归客”的意思是:军中主帅设宴招待返来的客人。详细解释:1. 背景理解: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这句话的背景。在古代中国,战争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因此军队中的各种活动如宴席、接待客人等都有着特定的文化内涵和礼仪规范。“中军置酒饮归客”描绘的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一个场景。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中军置酒饮归客的下一句是胡琴琵琶与羌笛。“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两句出自唐代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解释: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此句描写了置酒饮别的情景,传达一种急管繁弦的场面,边地器乐之声,也触发了送别者与临行者的愁思。

中军置酒饮归客,下一句是胡琴琵琶与羌笛。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全诗描绘了西北边疆的壮丽景色和武判官归京时的情景,富有浓厚的边塞特色。在这一句中,"中军置酒饮归客"描述了军营中的情景,为了送别即将返回的客人,在军中设宴饮酒。

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此诗描写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抒写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节选如下: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诗句“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的意思及全文赏析

诗句“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的意思是:在军中设宴为归来的客人饮酒,宴席上奏起了胡琴、琵琶和羌笛等乐器助兴。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赏析:诗句的单独解读 该句诗描述了军中设宴款待归客的场景。在古时候,军队中的宴饮常常是为了庆祝某种胜利或者迎接重要的人物。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澹万里凝”,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反衬下文的欢乐场面,体现将士们歌舞的积极意义。"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笔墨不多,却表现了送别的热烈与隆重。在主帅的中军摆开筵席,倾其所有地搬来各种乐器,且歌且舞,开怀畅饮,这宴会一直持续到暮色来临。

中军置酒饮归客的下一句是胡琴琵琶与羌笛。原文如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 ·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出自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节选如下: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译文如下:帐中摆酒为回京人送行,助兴的是琵琶羌笛胡琴。

这句出自杜甫的五言长诗《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是写诗人自京赴奉先县途中的所见和感受。。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天衢阴峥嵘,客子中夜发。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运用借代修辞方法的是?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句中用胡琴、琵琶、羌笛三种乐器代指送别酒宴上的音乐。是用具体(乐器)代抽象(音乐)。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中间部分是诗歌的高潮,通过“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渲染了壮丽的雪景,接着“中军置酒饮归客”描绘了送别宴会的热烈气氛,体现出诗人和军中将士的深情厚谊。最后,诗人以“轮台东门送君去”结尾,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和对边塞生活的深深留恋。

中军置酒饮归客,这句话描绘的是一种古代军事仪式,其中"中军"通常指的是军队的指挥部或者高级将领的住所。"置酒"意味着设宴款待,"饮归客"则是为即将离开的客人举行送别宴会。这里的"归客"可能是指离开军队或者出征归来的将士,或者是上级官员前来视察后返回时的告别宴会。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意图 北风卷地白草折(shé),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qiú)不暖锦衾(qīn)薄(bó)。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zhuó)。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qiāng)笛。

胡琴琵琶与羌笛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作者 岑参 北 风 卷 地 白 草 折,胡 天 八 月 即 飞 雪;忽 如 一 夜 春 风 来,千 树 万 树 梨 花 开。散 入 珠 帘 湿 罗 幕,狐 裘 不 暖 锦 衾 薄。瀚 海 阑 干 百 丈 冰,愁 云 黪 淡 万 里 凝。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唐代〕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原文_翻译及赏析

掎掣的解释牵制。 《新唐书·祝钦明传》 :“时左仆射 韦巨源 助后掎掣帝,夺政事,即傅 钦明 议,帝果用其言,以皇后为亚献。” 词语分解 掎的解释 掎 ǐ 拖住,牵引:掎止(从后截获)。掎角(分兵牵制或夹击 敌人 )。 发射:“机不虚掎”。 古同“倚”,支撑。 部首 :扌; 掣的解释 掣 è 拉,拽: 掣肘 。掣后腿。 风驰电掣 。 抽:掣签。 部首:手。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唐代〕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难着 一作:犹著)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唐代·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难著 一作: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澹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唐诗三百首 , 国中古诗 , 冬天 , 送别 , 友情 , 咏物 , 写雪古诗里的十二个月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北风席卷大地把白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 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嫌单薄。 将军都护手冻得拉不开弓,铁甲冰冷得让人难以穿着。 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著惨澹愁云。 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 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僵了风也无法牵引。 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 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

赏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作于他第二次出塞阶段。此时,他很受安西节度使封常青的器重,他的大多数边塞诗成于这一时期。岑参在这首诗中,以诗人的敏锐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

全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文思开阔,结构缜密。共分三个部分。

前八句为第一部分,描写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奇寒。友人即将登上归京之途,挂在枝头的积雪,在诗人的眼中变成一夜盛开的梨花,和美丽的春天一起到来。前面四句主要写景色的奇丽。“即”、“忽如”等词形象、准确地表现了早晨起来突然看到雪景时的神情。经过一夜,大地银装素裹,焕然一新。接着四句写雪后严寒。视线从帐外逐渐转入帐内。风停了,雪不大,因此飞雪仿佛在悠闲地飘散著,进入珠帘,打湿了军帐。诗人选取居住、睡眠、穿衣、拉弓等日常活动来表现寒冷,如同选取早晨观雪表现奇异一样是很恰当的。虽然天气寒冷,但将士却毫无怨言。而且“不得控”,天气寒冷也会训练,还在拉弓练兵。表面写寒冷,实际是用冷来反衬将士内心的热,更表现出将士们乐观的战斗情绪。

中间四句为第二部分,描绘白天雪景的雄伟壮阔和饯别宴会的盛况。“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澹万里凝”,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反衬下文的欢乐场面,体现将士们歌舞的积极意义。"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笔墨不多,却表现了送别的热烈与隆重。在主帅的中军摆开筵席,倾其所有地搬来各种乐器,且歌且舞,开怀畅饮,这宴会一直持续到暮色来临。第一部分内在的热情,在这里迸发倾泄出来,达到了欢乐的顶点。

最后六句为第三部分,写傍晚送别友人踏上归途。“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归客在暮色中迎著纷飞的大雪步出帐幕,冻结在空中的鲜艳旗帜,在白雪中显得绚丽。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是将士的象征。这两句一动一静,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虽然雪越下越大,送行的人千叮万嘱,不肯回去。“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用平淡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将士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这一部分描写了对友人惜别之情,也表现了边塞将士的豪迈精神。

创作背景 鉴赏 此诗是一首咏雪送人之作。杜甫在《渼陂行》诗中说:“岑参兄弟皆好奇”。此诗就处处都体现出一个“奇”字。

此诗开篇就奇突。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所谓“笔所未到气已吞”——全是飞雪之精神。大雪必随刮风而来,“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白草”,据《汉书·西域传》颜师古注,乃西北一种草名,王先谦补注谓其性至坚韧。然经霜草脆,故能断折(如为春草则随风俯仰不可“折”)。“白草折”又显出风来势猛。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满天飞雪。“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即”字,维妙维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见多怪的惊奇口吻。

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东方虬《春雪》),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诗三分。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想、造境俱称奇绝。要品评这咏雪之千古名句佳句,恰有一个成语——“妙手回春”。

以写野外雪景作了漂亮的开端后,诗笔从帐外写到帐内。那片片飞“花”飘飘而来,穿帘入户,沾在幕帏上慢慢消融……“散入珠帘湿罗幕”一语承上启下,转换自然从容,体物入微。“白雪”的影响侵入室内,倘是南方,穿“狐裘”必发炸热,而此地“狐裘不暖”,连裹着软和的“锦衾”也只觉单薄。“一身能擘五雕弧”的边将,居然拉不开角弓;平素是“将军金甲夜不脱”,而此时是“都护铁衣冷难著”。二句兼都护(镇边都护府的长官)将军言之,互文见义。这四句,有人认为表现着边地将士苦寒生活,仅着眼这几句,谁说不是?但从“白雪歌”歌咏的主题而言,这主要是通过人和人的感受,通过种种在南来人视为反常的情事写天气的奇寒,写白雪的威力。这真是一支白雪的赞歌呢。通过人的感受写严寒,手法又具体真切,不流于抽象概念。诗人对奇寒津津乐道,使人不觉其苦,反觉冷得新鲜,寒得有趣。这又是诗人“好奇”个性的表现。

场景再次移到帐外,而且延伸向广远的沙漠和辽阔的天空:浩瀚的沙海,冰雪遍地;雪压冬云,浓重稠密,虽暂停,但看来天气不会在短期内好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澹万里凝”,二句以夸张笔墨,气势磅礴地勾出瑰奇壮丽的沙塞雪景,又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如此酷寒恶劣的天气,长途跋涉将是艰辛的呢。“愁”字隐约对离别分手作了暗示。

于是写到中军帐(主帅营帐)置酒饮别的情景。如果说以上主要是咏雪而渐有寄情,以下则正写送别而以白雪为背景。“胡琴琵琶与羌笛”句,并列三种乐器而不写音乐本身,颇似笨拙,但仍能间接传达一种急管繁弦的场面,以及“总是关山旧别情”的意味。这些边地之器乐,对于送者能触动乡愁,于送别之外别有一番滋味。写饯宴给读者印象深刻而落墨不多,这也表明作者根据题意在用笔上分了主次详略。

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这时看见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而那白雪为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这是诗中又一处精彩的奇笔。

送客送到路口,这是轮台东门。尽管依依不舍,毕竟是分手的时候了。诗人心想:大雪封山,路可怎么走啊!路转峰回,行人消失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这最后的几句是极其动人的,成为此诗出色的结尾,与开篇悉称。结束处留下了很大的思索空间: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迹,诗人在想些什么?是对行者难舍而生留恋,是为其“长路关山何时尽”而发愁,还是为自己归期未卜而惆怅?这里有悠悠不尽之情,形成了一个艺术空白,其意境与汉代古诗“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名句佳句差近,但用在诗的结处,效果更见佳妙。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1-2]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岑参

正单衣试酒,恨客里、光阴虚掷。 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 花无人戴,酒无人劝,醉也无人管。 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任翠幄张天,柔茵藉地,酒尽未能去。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幸遇三杯酒好,况逢一朵花新。 道傍榆荚仍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 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 正蹇驴吟影,茶烟灶冷,酒亭门闭。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奉君金卮之美酒,玳瑁玉匣之雕琴。 辕门菊酒生豪兴,雁塞风云惬壮游。 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