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的简介
郑板桥(1693年—1766年),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性格上,他豪放不羁,虽为进士出身的县令,却常醉游于山水之间,与文人墨客和僧人交往,作品流传广泛,如《板桥全集》和《兰竹图》等。作为“扬州八怪”之一,郑燮的诗、书、画被誉为“三绝”,他的兰竹画作尤其著名。他的艺术生涯中,兰竹画作数量最多,显示了他作为清代代表性文人画家的深厚功底。
郑板桥作为"扬州八怪"的杰出代表,“难得糊涂”和“吃亏是福”就是来自他的名言。
郑板桥(1693年-1766年),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代书画家、文学家。
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至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郑板桥集》等。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
郑板桥擅长画什么?
擅长画兰、竹、石, 郑板桥(1693年-1766年),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代书画家、文学家。
郑板桥,字克柔,号理庵、板桥,是清初著名的书画家和文学家,被誉为“扬州八怪”之一。他的艺术生涯可分为五个阶段:读书、教书,以扬州为卖画营生之地,中举人、进士并担任官职,以及再次回归扬州卖画直至离世。郑燮出生于1693年,早年家境贫寒,母亲早逝,由乳母费氏悉心照料。
清代郑板桥最擅长画:兰竹 郑板桥书法的特点之一就是字体的独特,他的书法能将长短,方圆,大小,肥瘦,疏密进行错落的穿插,他的作品以乱石铺街著称。
人物简介:郑板桥,原名郑燮(xiè),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是清代著名书法家,书画家,诗人。他是江苏兴化人。他的一生可以分为“读书、教书”、卖画扬州、“中举人、进士”及宦游、作吏山东和再次卖画扬州五个阶段。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
郑板桥的生平及三绝的介绍
郑板桥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代表画作为《兰竹图》。郑燮(1693年11月22日—1766年1月22日),"燮"读音xiè,字克柔,号板桥、板桥道人,江苏兴化大垛人,祖籍苏州,清朝官员、学者、书法家。“扬州八怪”之一。
郑板桥,出生于清朝康熙三十二年,是一位著名的画家,也是“扬州八怪”之一。他的主要成就是参与了“扬州八怪”的艺术活动,并创作了《板桥全集》等代表作品。他的代表作品还包括《甘谷菊泉图》、《兰竹芳馨图》、《清光留照图》、《墨兰图》和《墨竹图题诗》等。郑板桥的生活经历丰富。
郑板桥(1693年-1766年),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代书画家、文学家。
郑燮,生于1693年,逝于1765年,是中国清代著名的画家,字克柔,号板桥。他曾是乾隆时期的进士,曾任范县和潍县的知县,以政绩卓著闻名,因在饥荒年间为民请赈而得罪上级,最终辞职归隐。他在扬州期间,主要以书画为生,是扬州八怪中的重要人物。
郑板桥简介 郑板桥,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其作品以诗、书、画“三绝”著称于世,是清初文人画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郑板桥生于书香门第,自幼聪颖好学,后成为清朝的进士,担任过地方官员。他在艺术上的成就突出,尤其是以诗书画三方面的才华闻名于世。
郑板桥简介
郑板桥(1693年—1766年),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郑板桥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兰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取法于徐渭、石涛、八大诸人,而自成家法,体貌疏朗,风格劲峭。工书法,用汉八分杂入楷行草,自称六分半书。并将书法用笔融于绘画之中。
主张继承传统十分学七要抛三,不泥古法,重视艺术的独创性和风格的多样化,所谓未画之先,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诗文真挚风趣,为人民大众所喜诵。亦能治印。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人物生平: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画了一幅《竹石图》,一块巨石顶天立地,数竿瘦竹几乎撑破画面。右上角空白处题诗一首:“七十老人画竹石,石更凌嶒竹更直。乃知此老笔非凡,挺挺千寻之壁立。乾隆癸未,板桥郑燮。”下揿两方名号印。画幅右下方空白处又押上“歌吹古扬州”闲章一方。
郑板桥颠沛了一生,不向各种恶势力低头,仍如磐石般坚强,如清竹般劲挺,如兰花般高洁。诗题得整整斜斜,大大小小,或在峰峦之上,代之以皴法;或在竹竿之间,使画连成一片;或在兰花丛中,衬托出花更繁,叶更茂。画上题诗,宋元即首,并非郑燮始创,但如郑燮之妙,实不多见,妙就妙在各类艺术高度统一。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郑板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