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西湖的千古名句(苏东坡西湖绝句古诗?)

年糕不糕冷 古文典籍 7

苏东坡西湖绝句古诗?

苏东坡有很多诗句描写西湖,列举如下: 与莫同年雨中饮湖上 到处相逢是偶然,梦中相对各华颠。 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西湖杂咏二首》 年代: 明 作者: 宋珏 云合云开楼上下,月升月落榻东西。 侧身枕畔低回看,身与雷峰塔顶齐。

《西湖留别》绿藤阴下铺歌席,红藕花中泊妓船。处处回头尽堪恋,就中难别是湖边。《花港观鱼》水上新红漾碧虚,卢园景物尽邱墟梁核。就中只觉游鱼乐,我亦忘机乐似鱼。《南屏晚钟》玉屏青障暮烟飞,给殿钟茄伏声落翠微。小径殷殷惊鹤梦,山增归去扣柴扉。

《饮湖上初晴后雨》千古流传的名句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两句诗中,诗人运用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遗貌取神,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赞美西湖美景的七绝,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作者】杨万里 【朝代】宋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首诗前两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莫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首诗出自哪里?

从未听说过“莫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句诗,应该是笔误,为“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两句诗,出自于苏轼著名的诗歌《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全诗如下: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赞美西湖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是《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后两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采用了一个非常生动的比喻,讲西湖的美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出来,而这两句诗也成为千古名句,一直被人传诵至今。”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游客朋友们,欢迎来到“人间天堂”杭州,杭州之美在西湖,苏东坡赞美西湖留下千古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所以西湖又叫“西子湖”,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见证这位温柔婉约的“西子湖”有多迷人吧!

苏轼写西湖的诗句如下: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一)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西子湖苏轼千古名句?

苏轼关于西湖的诗句有很多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在我国的众多湖泊中,杭州的西湖独具韵味,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为其挥毫泼墨。在众多诗词中,许多名句流传千古,为人们所传颂。首先,我们来欣赏苏东坡的名篇《饮湖上初晴后雨》。全文如下: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其二)》这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写西湖六月美丽的景色,借对美景的赞美抒发对友人的眷恋之情。诗的前两句点出西湖六月风光与其他时节不同,后两句着力描绘西湖中的荷叶和荷花,以荷叶的碧绿反衬荷花的红写得十分传神,是赞颂西湖的千古名句。

杭州西湖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之源,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名句。

湖指杭州西湖。湖光山色相映,风景绮丽。全诗先写“晴”,次写“雨”,最后两句结合起来概括,而用新奇的妙语赞美西湖无时不美的迷人景色。将西湖喻为美女西施,已成千古定论。湖因诗而名“西子湖”,可证也。然而明人唐宜久,有一文,谓“昔人以西湖比西子,人皆知其为誉西子也。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宋代:欧阳修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鳌4沽�阑干尽日风。

杭州的千古名诗佳句?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一》 宋代:苏轼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关于写西湖的诗句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 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苏轼) 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清秋(欧阳修) 天下西湖36处 欧阳修去了2处: 1.终颍州西湖 2。 何不择扬州西湖 苏轼爱杭州西湖,赞美她,为何不终杭州西湖 值得深思矣!!!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

西湖湖中有岛,岛中有湖,加之白堤、苏堤的分割,很有东方美学风格。西湖由于地质方面的原因,西湖水不象其它湖泊那样清澈透明,而是半透明,水光潋滟,山色空蒙,非常含蓄朦胧,具有东方的闲适含蓄之美,符合东方人的审美情趣。

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面,是中国大陆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它是中国大陆主要的观赏性淡水湖泊之一,也是现今《世界遗产名录》中少数几个和中国唯一一个湖泊类文化遗产。杭州之美,美在西湖,自古就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提起西湖,想必你也会自然联想到,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里的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个千古名句吧!而读了白乐天的这首诗,仿佛娇柔含笑的西子的容颜就在眼前,配之乐天描写自然天工的妙笔,使西湖显得更加风光明媚、更加润美迷人。

从前,西湖叫做金牛湖。 那时候,这湖还是一片白茫茫的大水,沿着湖岸是黑油油的肥沃的土地。

浓妆淡抹总相宜,欲把西湖比西子全诗是什么?

“浓妆淡抹总相宜,欲把西湖比西子”全诗如下: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作品出处】

出自《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组诗作品。

这两首赞美西湖美景的七绝,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其中第二首广为流传,此诗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尤其是后二句,被认为是对西湖的恰当评语。第一首一般选本不收录,其实这首诗也写得不错,其首句就把西湖晨曦的绚丽多姿形容得美不胜收。两首对照,能更好地把握作者写诗时的思想感情。

【作品原文】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其一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词句注释】

⑴饮湖上:在西湖的船上饮酒。

⑵朝曦:早晨的阳光。

⑶水仙王:宋代西湖旁有水仙王庙,祭祀钱塘龙君,故称钱塘龙君为水仙王。

⑷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显得美。

⑸空濛:细雨迷蒙的样子。濛,一作“蒙”。亦:也。奇:奇妙。

⑹欲:可以;如果。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⑺总相宜:总是很合适,十分自然。

【作品译文】

其一

天色朦胧就去迎候远道而来的客人,晨曦渐渐地染红了群山。傍晚泛舟西湖,天上飘来了一阵阵雨,客人不胜酒力已渐入醉乡。西湖晴雨皆宜,如此迷人,但客人并没有完全领略到。如要感受人间天堂的神奇美丽,还是应酌酒和西湖的守护神“水仙王”一同鉴赏。

其二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创作背景】

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四年至七年(1071—1074)任杭州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这组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年)正、二月间。

【作品赏析】

其一

这组诗共二首,但许多选本只看中第二首,因而第一首已鲜为人知。其实第二首虽好,却是第一首的注脚。第一首所说的“此意自佳君不会”的“此意”,正是指第二首所写的西湖晴雨咸宜,如美人之淡妆浓抹各尽其态。不选第一首,题中的“饮”字也无着落。苏轼的意思是说,多数人游湖都喜欢晴天,殊不知雨中湖山也自有其佳处。湖上有水仙王庙,庙中的神灵是整天守在湖边,看遍了西湖的风风雨雨、晴波丽日的,一定会同意自己的审美观点,因而作者要请水仙王共同举杯了。这一首的首句“艳”字下得十分精到,把晨曦的绚丽多姿形容得美不胜收。若只看第二首,则“浓抹”一层意思便失之抽象。

其二

第二首诗的上半首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第一首诗可知,这一天诗人陪着客人在西湖游宴终日,早晨阳光明艳,后来转阴,入暮后下起雨来。而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上半首写的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苏轼之情表现无遗。

下半首诗里,诗人没有紧承前两句,进一步运用他的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遗貌取神,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喻体和本体之间,除了从字面看,西湖与西子同有一个“西”字外,诗人的着眼点所在只是当前的西湖之美,在风神韵味上,与想象中的西施之美有其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相似之处。而正因西湖与西子都是其美在神,所以对西湖来说,晴也好,雨也好,对西子来说,淡妆也好,浓抹也好,都无改其美,而只能增添其美。对这个比喻,存在有两种相反的解说: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的西湖比淡妆的西子,以雨天的西湖比浓妆的西子”;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比浓妆,雨天比淡妆”。两说都各有所见,各有所据。但就才情横溢的诗人而言,这是妙手偶得的取神之喻,诗思偶到的神来之笔,只是一时心与景会,从西湖的美景联想到作为美的化身的西子,从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想象西子应也是“淡妆浓抹总相宜”,当其设喻之际、下笔之时,恐怕未必拘泥于晴与雨二者,何者指浓妆,何者指淡妆。欣赏这首诗时,如果一定要使浓妆、淡妆分属晴、雨,可能反而有损于比喻的完整性、诗思的空灵美。

【名家点评】

陈衍在《宋诗精华录》中评第二首后二句:“遂成为西湖定评。”

王文诰在《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中称第二首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名篇”。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之子。嘉祐年间(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后追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好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

标签: 西湖 西子 淡妆浓抹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