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唐书李靖传是谁写的?
《旧唐书·李靖传》是后晋刘昫、张昭远等学者所撰写的唐朝历史文献,其中详细记载了唐朝时期的名将李靖的生平事迹。
原因:宋仁宗认为的《唐书》浅陋,下诏重修。因欧阳修、宋祁等人编修了《唐书》,才有了新、旧之别,称前者为《旧唐书》,后者为《新唐书》。《旧唐书》的显著特点是前后记事详略不一,文字风格也差别较大,这是由当时的时代特点所决定的。
《新唐书》是北宋时期宋祁、欧阳修、范镇、吕夏卿等合撰的一部记载唐朝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二十四史”之一。《旧唐书》署名后晋刘昫等撰,实为后晋赵莹主持编修。刘昫(公元887—946年),字耀远,涿州归义(今属河北雄县)人,五代时期历史学家,后晋政治家。后唐庄宗时任太常博士、翰林学士。
《旧唐书》——【北宋】刘昫(884——946),编纂于945——948年间 《新唐书》——【北宋】欧阳修(1007——1072),编纂于1044——1060年间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1019——1086),编纂于1066——1084年间 其中《新唐书》一般认为可以代替《旧唐书》。
请问旧唐书是谁写的?
刘昫为五代后晋时的宰相。《旧唐书》从后晋天福五年(940年)始奉石敬塘之命修撰,到后晋开运二年(945年)完成。其实这部史书花功力最多的为张昭远和贾纬,只是因为书成时刘昫正在执政,按当时的规定,一般宰相都要作国家修史的主编(监修),因此刘昫就成了署名撰者了。
《旧唐书》和《新唐书》的区别主要在于: 时间和作者不同 《旧唐书》成书于后晋开运二年(945年)。《新唐书》成书于宋仁宗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时期。《旧唐书》原名《唐书》,因与宋代欧阳修、宋祁等编写的《新唐书》相区分,改称为《旧唐书》。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系统地记录唐代历史的一部史籍,共200卷,包括本纪20卷,志30卷,列传150卷。
历史上,记录唐朝正史的史书共有两部,这在历史上还会比较罕见的。最早的唐史目前称为《旧唐书》,是由刘昫等人撰写,刘昫是五代人士,当时唐朝刚刚灭亡没有多久,《旧唐书》的内容也十分丰富。
旧唐书和唐书的区别?
首先,成书的时间不同,《旧唐书》为后晋刘煦所编撰的,前后编撰时长为四年,是于后晋天福六年(941年)至后晋开运二年(945年)书成编撰而成。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由于《史记》的写法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式的历史写作手法。
《新唐书》是宋祁、欧阳修等合撰的纪传体史书,成书于宋仁宗嘉祐五年,共有225卷。《旧唐书》为赵莹主持编修,成书于后晋开运二年,共200卷。《新唐书》的编纂者们对《旧唐书》不满意,所以有意要消除这本书的影响,其中在论赞方面,《旧唐书》的内容几乎被删除殆尽。
《清史稿》,近人赵尔巽主编。 自1914年设立清史馆起,历时十四 年修成。先后参加缩写的有柯劭忞等 一百多人。
《旧唐书·文苑传》中的原文为古代汉语,以下是《旧唐书·文苑传》的开篇部分原文:太宗乾封中,式正品官,褚遂良、岑参、卢藏用时一世伟论。
旧唐书后面还有新唐书,然后才是全唐文。 旧唐书后面还有新唐书,然后才是全唐文。
唐史的《旧唐书》介绍
《旧唐书》:二十四史之一
《旧唐书》在研究中国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等方面。也是一部十分重要的史书。关于唐朝的均田制、租庸调制和两税法,都有比较翔实的记载,给后人的研究提供了方便的条件。尤为可贵的,是《旧唐书》的志里,保存了内容相当丰富的中国科技史的资料。在《历志》和《天文志》里,有著名天文历法家李淳风和僧一行制定的《麟德历》和《大衍历》的比较完整的内容。《五行志》一卷,列举各地不同的自然灾害,其中还有不少反映民生困苦、工商业状况和国内外交通方面的资料。《地理志》四卷,记载了全国边防镇戍的分布和兵马人数,并以天宝十一载(752)疆域为准,分道叙述了各地州县设置和户口等情况。《职官志》三卷,不少文字是照抄《唐六典》,并记载了代宗永泰二年(766)时官品的变革。《舆服志》一卷,记载唐代帝、后、王、妃以及百官按品级规定的车舆、衣冠、服饰制度,用以区别贵贱士庶,是封建等级制度的体现。《经籍志》二卷,以开元盛世为准,记录了经、史、子、集四部的存书。志序还扼要叙述了安史之乱后直至后梁迁洛期间国家书籍的残损情况。《食货志》二卷,比较集中地记载了唐代田制、赋役、钱币、盐法、漕运、仓库乃至杂税、榷酤等有关经济史资料。《刑法志》一卷,记载了唐代法典律、令、格、式(见律令格式)的制订过程,并有关于执行情况的概略叙述。总的说来,《旧唐书》诸志集中了不少有价值的历史资料,但也存在着错讹和重大遗漏。在《贾耽传》里记录了他所著作的《陇右山南图》和《海内华夷图》等地理学上极为珍贵的资料,这是中外地理学家研究古地理学的难得的记录。但《旧唐书》的缺点也很明显。因为它出自乱世,又出自众手,成书迅速,因此不免有些粗率。有时转抄的痕迹也很明显,甚至一件公文,在纪和传里同时抄进,造成了不应有的芜杂。因为编史队伍的不稳定以及互不通气,竟至出现某些人物同时并列两传的情况,如《杨朝晟传》就同时列在卷一百二十二和卷一百四十四两处;《王求礼传》和《丘神绩传》也有类似情况。难怪北宋初年有人要否定,由宋、欧诸名家另写一部。但若由此把这部书全盘否定,甚至革出正史之列,也是不公平的。 ·本纪第一 高祖 ·本纪第二 太宗上·本纪第三 太宗下 ·本纪第四 高宗上·本纪第五 高宗下 ·本纪第六 则天皇后·本纪第七 中宗睿宗 ·本纪第八 玄宗上·本纪第九 玄宗下 ·本纪第十 肃宗·本纪第十一代宗·本纪第十二 德宗上·本纪第十三 德宗下 ·本纪第十四 顺宗 宪宗上·本纪第十五 宪宗下 ·本纪第十六 穆宗·本纪第十七上 敬宗 文宗上 ·本纪第十七下 文宗下·本纪第十八上 武宗 ·本纪第十八下 宣宗·本纪第十九上 懿宗 ·本纪第十九下 僖宗·本纪第二十上 昭宗 ·本纪第二十下哀帝·志第一礼仪一 ·志第二 礼仪二·志第三 礼仪三 ·志第四 礼仪四·志第五 礼仪五 ·志第六 礼仪六·志第七 礼仪七 ·志第八音乐一·志第九 音乐二 ·志第十 音乐三·志第十一 音乐四 ·志第十二 历一·志第十三 历二 ·志第十四 历三·志第十五 天文上 ·志第十六 天文下·志第十七 五行 ·志第十八地理一·志第十九 地理二 ·志第二十 地理三·志第二十一 地理四 ·志第二十二 职官一·志第二十三 职官二 ·志第二十四 职官三·志第二十五舆服·志第二十六 经籍上·志第二十七 经籍下 ·志第二十八食货上·志第二十九 食货下 ·志第三十 刑法·列传第一 后妃上 ·列传第二 后妃下·列传第三 ·列传第四·列传第五 ·列传第六·列传第七 ·列传第八·列传第九 ·列传第十 宗室(太祖诸子 代祖诸子)·列传第十一 ·列传第十二·列传第十三 ·列传第十四 高祖二十二子·列传第十五 ·列传第十六·列传第十七 ·列传第十八·列传第十九 ·列传第二十·列传第二十一 ·列传第二十二·列传第二十三 ·列传第二十四·列传第二十五 ·列传第二十六 太宗诸子·列传第二十七 ·列传第二十八·列传第二十九 ·列传第三十·列传第三十一 ·列传第三十二·列传第三十三 ·列传第三十四·列传第三十五 ·列传第三十六 高宗中宗诸子·列传第三十七 ·列传第三十八·列传第三十九 ·列传第四十·列传第四十一 ·列传第四十二·列传第四十三 ·列传第四十四·列传四十五 睿宗诸子 ·列伟第四十六·列传第四十七 ·列传第四十八·列传第四十九 ·列传第五十·列传第五十一 ·列传第五十二·列传第五十三 ·列传第五十四·列传第五十五 ·列传第五十六·列传第五十七 玄宗诸子 ·列传第五十八·列传第五十九 ·列传第六十·列传第六十一 ·列传第六十二·列传第六十三 ·列传第六十四·列传第六十五 ·列传第六十六·列传第六十七 ·列传第六十八·列传第六十九 ·列传第七十·列传第七十一 ·列传第七十二·列传第七十三 ·列传第七十四·列传第七十五 ·列传第七十六·列传第七十七 ·列传第七十八·列传第七十九 ·列传第八十·列传第八十一 ·列传第八十二·列传第八十三 ·列传八十四·列传第八十五 ·列传第八十六·列传第八十七 ·列传第八十八·列传第八十九 ·列传第九十·列传第九十一 ·列传第九十二·列传第九十三 ·列传第九十四·列传第九十五 ·列传第九十六·列传第九十七 ·列传第九十八·列传第九十九 ·列传第一百 德宗顺宗诸子·列传第一百一 ·列传第一百二·列传第一百三 ·列传第一百四·列传第一百五 ·列传第一百六·列传第一百七 ·列传第一百八·列传第一百九 ·列传卷第一百一十·列传第一百一十一 ·列传第一百一十二·列传第一百一十三 ·列传第一百一十四·列传第一百一十五 ·列传第一百一十六·列传第一百一十七 ·列传第一百一十八·列传第一百一十九 ·列传第一百二十·列传第一百二十一 ·列传第一百二十二·列传第一百二十三 ·列传第一百二十四·列传第一百二十五 ·列传第一百二十六·列传第一百二十七 ·列传第一百二十八·列传第一百二十九 ·列传第一百三十·列传第一百三十一 ·列传第一百三十二·列传第一百三十三外戚·列传第一百三十四 宦官·列传第一百三十五 良吏上 ·列传第一百三十五 良吏下·列传第一百三十六酷吏上 ·列传第一百三十六 酷吏下·列传第一百三十七 忠义上 ·列传第一百三十七 忠义下·列传第一百三十八孝友·列传第一百三十九儒学上·列传第一百三十九 儒学下 ·列传第一百四十文苑上·列传第一百四十 文苑中 ·列传第一百四十 文苑下·列传第一百四十一 方伎 ·列传第一百四十二 隐逸·列传第一百四十三列女·列传第一百四十四上 突厥上·列传第一百四十四下 突厥下 ·列传第一百四十五 回纥·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上 吐蕃上 ·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下 吐蕃下·列传第一百四十七南蛮 西南蛮 ·列传第一百四十八西戎·列传第一百四十九东夷·列传第一百四十九北狄·列传第一百五十 ·列传第一百五十·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