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还自散(李白赞美蔷薇的诗?)

陌路离伤 诗词大全 3

忆东山二首其一白云明月含义忆东山二首全诗原文翻译加赏析

《忆东山二首》其一当中“白云”、“明月”的含义,其实是诗人一语双关的表现方式,即指代“白云堂”与“明月堂”这两座建筑,也暗含有指代隐居生活的意思,这首古诗是我国唐代有着“诗仙”之称的李白的作品。《忆东山二首》(其一)作者:李白 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

其一 【原文】 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 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注释】 1东山:位于浙江上虞西南,山旁有蔷薇洞,相传是谢安游宴的地方。山上有谢安所建的白云、明月二堂。【译文】 好久都没有去东山了,也不知道那里的蔷薇花曾经开过几回了。

忆东山二首 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我今携谢妓,长啸绝人群。欲报东山客,开关扫白云。2.游谢氏山亭 沦老卧江海。再欢天地清。病闲久寂寞。岁物徒芬荣。借君西池游。聊以散我情。扫雪松下去。扪萝石道行。谢公池塘上。春草飒已生。花枝拂人来。山鸟向我鸣。

白云还自散中还读作:huán 白云还自散 出自:唐代李白的《忆东山二首》 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 我今携谢妓,长啸绝人群。

环绕在白云堂周围的白云是否仍像过去一样,时而聚集,时而散开。明月堂前的明月现在又在哪里,是否已落入了别人的家。原句出自唐代李白的《忆东山二首》,诗中用白云、明月来衬托作者的形象,表现了对谢安的隐居生活的向往。全诗写得极其自然随意,毫无拘束之态。

李白诗"白云还自散"的下句。

李白诗"白云还自散"的下句是“明月落谁家”,出自《忆东山二首》。《忆东山二首》【唐】李白 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我今携谢妓,长啸绝人群。欲报东山客,开关扫白云。

这句诗句的题目是《别向东山久》。这个题目传达了诗人的离别之情和对东山久的告别。

蔷薇几度花,出自李白《忆东山二首》,句子是不知昔日种在洞旁的蔷薇又开过几次花的意思。 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 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

两句写花瓣轻盈.无风自舞。 南朝梁·柳恽《咏蔷薇》 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 唐·李白《忆东山二首(其一)》:“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

《忆东山二首》唐代:李白 其一: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其二:我今携谢妓,长啸绝人群。欲报东山客,开关扫白云。释义:其一:东山我很久没有回去了,不知昔日种在洞旁的蔷薇又开过几次花?环绕白云堂的白云是不是仍自聚自散?明月堂前的明月不知落入谁家?

1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唐•李白《子夜吴歌四首》 1月色醉远客,山花开欲燃唐•李白《寄韦南陵冰,余江上乘兴访之,遇寻颜尚书。

李白赞美蔷薇的诗?

唐朝李白《忆东山二首》其一 “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 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 唐朝李白《忆东山二首》其一“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

“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这句话的意思是:环绕白云堂的白云是不是仍自聚自散?明月堂前的明月不知落入谁家。这句话出自唐朝李白的《忆东山二首》《忆东山二首》【作者】李白 【朝代】唐 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我今携谢妓,长啸绝人群。

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 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写山 , 写景隐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东山我很久没有回去了,不知昔日种在洞旁的蔷薇又开过几次花? 环绕白云堂的白云是不是仍自聚自散?明月堂前的明月不知落入谁家?我现在像谢安一样携领东山歌舞妓,长啸一声远离世人。

诗云:“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全诗写了东山秀美的景色和美好情感的回忆。诗中的“白云”和“明月”两句,一语三关,别具匠心,表现了诗人对词、字、句精雕细琢的高超诗艺,集叙旧、写景、抒情、论古于一炉,给人以清新、自然、含畜、精妙的美感享受,读罢,朗朗上口,回味无穷。

《忆东山二首其一 》的最后两句诗“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的意思:环绕白云堂的白云是不是仍自聚自散?明月堂前的明月不知落入谁家?忆东山二首其一 作者:李白 朝代:唐朝 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

李白《忆东山二首》原文及翻译赏析

忆东山二首原文: 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

我今携谢妓,长啸绝人群。欲报东山客,开关扫白云。

忆东山二首翻译及注释 翻译 东山我很久没有回去了,不知昔日种在洞旁的蔷薇又开过几次花?环绕白云堂的白云是不是仍自聚自散?明月堂前的明月不知落入谁家?

我现在像谢安一样携领东山歌舞妓,长啸一声远离世人。我准备告诉东山的隐者们,为我打开蓬门,扫去三径上的白云。

注释 1施宿《会稽志》:东山,在上虞县西南四十五里,晋太傅谢安所居也。一名谢安山,巍然特出于众峰间,拱揖亏蔽,如鸾鹤飞舞,其巅有谢公调马路,白云、明月二堂遗址,千嶂林立,下视沧海,天水相接,盖绝景也。下山出微径,为国庆寺,乃太傅故宅。旁有蔷薇洞,俗传太傅携 *** 游宴之所。2东山客:指隐者,即谢安。

忆东山二首鉴赏   东山上建有白云堂和明月堂,所以诗里那蔷薇、那白云、那明月,都不是信笔写出的,而是切合东山之景,语带双关。李白的诗就有这样的好处,即使在下笔时要受东山这样一个特定地点的限制,要写出东山的特点和风物,但成诗以后,仍显得极其自然和随意,毫无拘束之态。

  李白向往东山,是由于仰慕谢安。这位在淝水之战中吟啸自若,似乎漫不经心地就击败苻坚百万之众于八公山下的传奇式人物,在出仕前就是长期隐居东山。当匡扶晋室,建立殊勋,受到昏君和佞臣算计时,又曾一再辞退,打算归老东山。所以,在李白看来,东山之隐,标志著一种品格。它既表示对于权势禄位无所眷恋,但又不妨在社稷苍生需要的时候,出而为世所用。李白向往的东山之隐,和谢安式的从政是相结合的。在陶醉自然、吟咏啸歌之际,并不忘情于政治;而当身居朝廷的时候,又长怀东山之念,保持澹泊的襟怀。李白一生以谢安自期、自比。「北阙青云不可期,东山白首还归去。」(《忆旧游赠谯郡元参军》)「谢公终一起,相与济苍生。」(《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永王东巡歌》),都是在不同的处境和心情下,从不同的角度想到谢安和东山。李白写这首诗的时候,大约正在长安。唐玄宗亲自下诏召他进京,看来是够礼贤下士的了,但实际上并没有给他像谢安那样大展雄才的机会。相反,由于诗人的正直和傲慢,却招惹了权贵的忌恨。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说:「丑正同列,害能成谤,帝用疏之。公(李白)乃浪迹纵酒以自昏秽,咏歌之际,屡称东山。」这就是李白这首诗的背景。从「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可以看出,诗人在默算著离开「东山」(实际上指进京以前的隐居之地)的时日。流光如驶,岁月老人。他有像谢安与东山那样的离别,却未成就像谢安那样的功业。因此,在诗人的沉吟中,已经包含着光阴虚度、壮怀莫展的感慨了。当初,诗人告辞东山时,同样也舍不得丢开那种环境和生活,只不过为了实现匡国济世之志才暂时应诏而去。但如今在帝城久久淹留却毫无所成,自然对不起东山的风物。所以「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两句中所包含的感情,一方面是向往,一方面又有一种内疚,觉得未免辜负了那儿的白云明月。

  「我今携谢妓,长啸绝人群。」形象地说明了,饮酒、狎妓、观舞并且亲自歌舞,是李白的生活方式之一。「欲报东山客,开关扫白云。」表现了对谢安的隐居生活的向往。

  这两首诗应该看作是李白的「归去来辞」。他向往著东山,又觉得有负于东山。他是要归去了,但他的归去却又不同于陶渊明。陶渊明是决心做隐士,是去而不返的。李白却没有这种「决心」。「东山」是和谢安这样一位政治家的名字结合在一起的。向往东山,既有隐的一面,又有打算待时而起的一面。「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梁园吟》)他的东山之隐,原来还保留着这样一种情愫。诗中李白隐以谢安这样一个人物自比,又用白云、明月来衬托他自己的形象,那东山的白云和明月显得十分澹泊、明洁;而李白的情怀,便和这一切融合在一起了。

忆东山二首创作背景   东山是东晋著名政治家谢安曾经隐居的地方。据施宿《会稽志》载:东山位于浙江上虞西南,山旁有蔷薇洞,相传是谢安游宴的地方;山上有谢安所建的白云、明月二堂。这首诗是李白天宝初在京待诏翰林时作。 诗词作品: 忆东山二首 诗词作者:【 唐代 】 李白 诗词归类: 【写山】、【写景】、【隐居】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