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与义的《登岳阳楼二首》表达了什么情怀?
陈与义的《登岳阳楼二首》是一组组诗,第一首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感怀家国,慨叹时势,无限悲痛和忧愁之感。第二首则是先对景物描写,然后再写归途,这首诗表达了北宋国亡后,作者只能观景排忧之情。南宋陈与义《登岳阳楼二首》,原文为:其一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第一首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感怀家国,慨叹时势,无限悲痛和忧愁之感。原诗:《登岳阳楼二首.其一》宋代: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登岳阳楼(其一)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感怀家国,慨叹时势,无限悲痛和忧愁之感。《登岳阳楼》二首都是七言律诗。其中第一首是诗人写岳阳楼的开篇之作,所以精心打造,郑重其事。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
在赞美自然景观的同时,陈与义也表达了对人生沉浮的深沉感慨。诗人可能借景抒情,通过对岳阳楼景色的描绘,表达出对人生无常、世事难料的感慨。登高远望,诗人或许想到了自己人生的起伏波折,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进行深入思考。
陈与义的《登岳阳楼》描绘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陈与义的《登岳阳楼》:壮志与悲凉的交织 站在历史的脉络上,陈与义的《登岳阳楼》以其深沉的笔触描绘了壮丽的湖山景色和诗人内心的波澜。首句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犹如一幅静谧的画面,洞庭湖与长江在此交汇,夕阳的余晖映照在静止的楼阁帘幕上,时间仿佛凝滞。
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历史重量和人生况味。陈与义以诗为舟,穿越时空,让我们在阅读中感受到他的深情与悲慨。这组诗作,不仅是他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是对那个时代的独特诠释。至此,陈与义的《登岳阳楼二首》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长久地留在了后人的记忆中,成为我们理解南宋历史和诗人情怀的一扇窗口。
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感怀家国,慨叹时势,无限悲痛和忧愁之感。原文:登岳阳楼·其一 【作者】陈与义 【朝代】宋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全文内容:登岳阳楼 南宋 陈与义 其一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其二 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楼头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气中。北望可堪回白首,南游聊得看丹枫。
登岳阳楼其一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怎样的?
登岳阳楼(其一) 南宋 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漂泊无依的孤独感和对国家多难、壮志未酬的无限伤心之情。
《登岳阳楼二首》是南宋诗人陈与义创作的组诗。两首诗集登楼、观景、抒情、归途为一体,是不可分的。一首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感怀家国,慨叹时势,无限悲痛和忧愁之感。第二首则是先对景物描写,然后再写归途,这首诗表达了北宋国亡后,作者只能观景排忧之情。
杜甫《登岳阳楼》[原文]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陈与义是一篇以中国古代著名建筑岳阳楼为背景,探讨人生哲理和社会义理的文章。岳阳楼,位于中国湖南省岳阳市,是中国三大名楼之一,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岳阳楼的美景,早在唐朝时期就被文人墨客所赞美。其中最为人所知的,莫过于唐朝文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陈与义的《登岳阳楼二首》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陈与义的《登岳阳楼二首》是一组组诗,第一首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感怀家国,慨叹时势,无限悲痛和忧愁之感。第二首则是先对景物描写,然后再写归途,这首诗表达了北宋国亡后,作者只能观景排忧之情。
南宋陈与义《登岳阳楼二首》,原文为:
其一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其二
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楼头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气中。
北望可堪回白首,南游聊得看丹枫。翰林物色分留少,诗到巴陵还未工。
译文:
其一
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招牌静止不动。我登临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荆州),在湖山黄昏下徘徊。
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其二
平湖映着天空的影子,晴空万里,波澜不惊,夕阳下小舟悠悠游过,大雁在空中飞来飞去。岳阳楼很多人都在看晚秋的景色,看日落君山。往北边可以看到白色的草,往南边可以看到红色的枫叶。一路欣赏景色,结果到了巴陵还没有写出来诗。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当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
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消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其中就有这两首《登岳阳楼》。
作者简介: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陕西西安),自曾祖陈希亮从眉州迁居洛阳,故为洛(今河南洛阳)人。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
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诗尊杜甫,也推崇苏轼、黄庭坚和陈师道,号为“诗俊”,与“词俊”朱敦儒和“文俊”富直柔同列洛中八俊。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登岳阳楼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