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松杜荀鹤(《小松》这首诗,诗人寄托志向的事物是什么?)

年糕不糕冷 古诗鉴赏 5

《小松》这首诗,诗人寄托志向的事物是什么?

小松 作者: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这首小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埋没深草里的“小松”,不也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吗?诗人寄托志向的事物是什么?

杜荀鹤的《小松》译文:高大凌云的松树,在其幼小时,长在茂密的草丛里,跟小草荆棘差不多,所以不为人所认识,所看重。真到它们长成参天大树,人们才看得见,才说其高。

【 #诗词鉴赏# 导语】杜荀鹤才华横溢,仕途坎柯,终未酬志,而在诗坛却享有盛名,自成一家,擅长于宫词。《小松》这首小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下面就和 无 一起来了解下这首诗词,欢迎阅读!《小松》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小松》是唐代诗人杜荀鹤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诗中字里行间充满理趣,耐人寻味。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炼传神,表达了诗人虽然才华横溢,但由于出身贫穷而不受赏识的愤懑以及不满之情。赏析:这首小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原文: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2)意思:从小刺头藏在深深的草丛里,到如今才渐渐觉得超出蓬蒿。当时人不识得它是凌云之木,直到它高耸入云霄才说它高。《小松》的创作背景:杜荀鹤出身寒微,虽有才华,却屡试不中,一生潦倒。

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这个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凌云的先兆。事物发展总是循序渐进,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从刺头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渐觉。

《小松》【作者】杜荀鹤【朝代】唐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译文: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到现在才发现已经比那些野草(蓬蒿)高出了许多。那些人当时不识得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直到它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

《小松》是唐代诗人杜荀鹤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诗中字里行间充满理趣,耐人寻味。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炼传神,表达了诗人虽然才华横溢,但由于出身贫穷而不受赏识的愤懑以及不满之情。

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在浩如烟海的唐诗中,咏物喻理的诗篇是屡见不鲜的。

《小松》杜荀鹤 〔唐代〕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小松》的古诗赏析、

在浩如烟海的唐诗中,咏物喻理的诗篇是屡见不鲜的。晚唐诗人杜荀鹤所作的《小松》一诗,是比较著名的一篇。这首诗共四句。开头一句:“自小刺头深草里”,写小松刚出土时,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

这首诗借小松初不为人所重,待其高耸入云方受人赞誉,道出了不可忽视或轻视新生力量的道理。诗语浅显俚俗,而寓意深长隽永。

古诗小松如下:原文 小松 唐代: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翻译 自小刺头深草里 松树从小就长在深草之中,它的树冠尖锐,就像针一样刺向天空。刺头,比喻松树的树冠尖锐,有如针状。深草,指松树生长的环境是深草丛生的地方。

《小松》拼音版注音: zì xiǎo cì tóu shēn cǎo lǐ , ér jīn jiàn jué chū péng hāo 。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小松古诗的意思翻译

题小松古诗原文如下:

怜君孤秀植庭中,细叶轻阴满座风。桃李盛时虽寂寞,雪霜多后始青葱。

一年几变枯荣事,百尺方资柱石功。为谢西园车马客,定悲摇落尽成空。、

翻译为:

我喜爱这庭院中孤傲秀拔的小松,枝叶细小树荫轻淡带来满座清风。

桃李争芳吐艳时你虽然默默无闻,但霜雪降下后却生长得郁郁葱葱。

随着季节生长枯萎,待到它长成百尺苍松之时,即可成就其栋梁之功了。

告诉乘车去西园游赏的人们,等到雪飞霜落的季节,百花纷纷凋零,你们将感到悲哀失望了。

作者李商隐简介: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 。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

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颇高。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以《锦瑟》为代表)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小松古诗的翻译: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到现在才发现已经比那些蓬蒿高出了许多。那些人当时不识得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直到它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该句出自唐代诗人杜荀鹤的一首七言绝句《小松》。

  《小松》原文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小松》注释   1、刺头:指长满松针的小松树。

  2、蓬蒿(pénghāo):两种野草。

  3、直待:直等到。

  4、凌云:高耸入云。

  5、始道:才说。

  《小松》赏析   这首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诗中字里行间充满理趣,耐人寻味。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炼传神,表达了诗人虽然才华横溢,但由于出身贫穷而不受赏识的愤懑以及不满之情。

  《小松》创作背景   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轻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辞九江李郎中入关》),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就如埋没深草里的“小松”,诗人由此创作此诗来抒发自己的愤懑之情。

  《小松》作者介绍   杜荀鹤晚唐现实主义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相传为杜牧出妾之子。出身寒微。曾数次上长安应考,不第还山。黄巢起义爆发,他从长安回家。后游大梁(今河南开封),献诗于朱温。温为他送名礼部,得中大顺进士。得第后因政局动乱,复还旧山。

  受田頵重视,用为从事。田頵败死,朱温表荐他,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患重疾,旬日而卒。杜荀鹤提倡诗歌要继承风雅传统,反对浮华,其诗语言通俗、风格清新,后人称“杜荀鹤体”。部分作品反映唐末军阀混战局面下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悲惨遭遇,当时较突出,宫词也很有名。有《唐风集》。

参考文献:

1、萧涤非 等著.《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傅德岷 卢晋.《成长的书香:教你欣赏唐诗名篇》: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标签: 小松 刺头 凌云木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