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袖添香夜读书”出自哪首诗?
出自:现代作家黎阳的《新楼作伴》原文:人逢喜事精神爽,簇簇黄花正当行。 醉倚新楼邀明月, 梦中红颜舞霓裳。 红袖添香夜读书,卿正欣喜吾欲狂。
红袖添香:红袖,借指年轻貌美的女子;添,增加。旧指书生学习时有年轻貌美的女子陪读。典出自宋代词人赵彦端《鹊桥仙》:“留花翠幕,添香红袖,常恨情长春浅。南风吹酒玉虹翻,便忍听、离弦声断。 乘鸾宝扇,凌波微步,好在清池凉馆。直饶书与荔枝来,问纤手、谁传冰碗。
出自黎阳的《新楼作伴》 1.新楼作伴 人逢喜事精神爽,簇簇黄花正当行。醉倚新楼邀明月,梦中红颜舞霓裳。 红袖添香夜读书,卿正欣喜吾欲狂。
是举案齐眉。 拼音:jǔ àn qí méi 意思:表示对丈夫尊敬。后因称夫妇相敬为举案齐眉。案:有脚的托盘。
意思是形容有美女在旁做伴读书。 出处 典出自宋代词人赵彦端《鹊桥仙(送路勉道赴长乐)》 留花翠幕,添香红袖,常恨情长春浅。
红袖添香这个词出自何处,有何典故,古意与现意分别是什么,有何区别
红袖添香: 旧指书生学习时有年轻貌美的女子陪读。语出:清。魏子安《花月痕》第三十一回:从此绿鬓视草,红袖添香,眷属疑仙,文章。2.“红袖添香”在古代的诗文里屡见不鲜,隐约与蒲松龄的鬼故事有联系。
一是指女子红色的衣袖。如南朝 齐 王俭 《白紵辞》之二:“情发金石媚笙簧,罗袿徐转红袖扬。” 唐 杜牧 《书情》诗:“摘莲红袖湿,窥渌翠蛾频。
“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伴读书”清代女诗人席佩兰《寿简斋先生》诗,见《天真阁集》附《长真阁集》卷三。席佩兰,原名蕊珠,字月襟,又字韵芬、道华、浣云,因性喜画兰,自号佩兰,清昭文(今常熟)人。诗人袁枚女弟子,深得袁枚赏识,引为“闺中三大知已”之一。有《长真阁诗集》七卷。
比喻有美女在旁边陪伴读书的情景。这个成语源于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特别是在文学和艺术领域,它它不仅指女性美丽的形象,还象征女性的才情和智慧。
红袖添香的含义与应用红袖添香是一个富有诗意的词汇,源自中国古代文化,意指年轻貌美的女子为文人墨客增添书香气息。这个典故出自宋代赵彦端的《鹊桥仙(送路勉道赴长乐)》一词中,描绘了女子陪伴读书,为诗词创作增添温馨氛围的场景。"红袖"不仅代表女子,还寓含着优雅与柔情。
这个典故最早源自宋代词人赵彦端的《鹊桥仙(送路勉道赴长乐)》,他在词中描绘了“留花翠幕,添香红袖”的情景,其中“红袖”已成为了美女的代名词。“红袖添香”不仅仅是一个文字游戏,它是中国古典文化中一个深邃且美好的意象。
红袖添香的意思
红袖添香的典故最早见于宋代词人赵彦端《鹊桥仙(送路勉道赴长乐)》,赵彦端在这首词作中形容到“留花翠幕,添香红袖,常恨情长春浅”,而“红袖”在古代诗词中习惯用来指代年轻貌美的女子。古代有很多类似于红袖添香这样的,充满着美好意境的词语,比如说相濡以沫,举案齐眉等等。
黎阳,这位出生于1977年的才女,毕业于重庆工业管理学院和四川师范大学,对文学有着深厚的热爱。她的才华在她的作品中得到了体现,不仅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过文章,还在多次文学比赛中获奖,显示出她在文学领域的独特造诣。
我的回答释义:红袖:借指年轻貌美的女子;添:增加。旧指书生学习时有年轻貌美的女子陪读。(出处:清魏子安《花月痕》第三十一回:从此绿鬓视草,红袖添香,眷属疑仙,文章。
红袖添香的典故源于《晋书·巴陵郡志》,讲述了晋代巴陵郡有一位名叫虞美人的女子,她在丈夫庐江郡守沈炯因军功而升迁的时候,用红袖轻抚壶口,有意为他助兴助喜,使得宴会现场的气氛愈发热闹,众人对此赞叹不已。
“红袖添香”通俗的意思是形容有美女在旁做伴读书。红袖:指女子的艳色衣裳。指美女伴读。
红袖添香是什么意思啊?有什么典故没有?
分类: 文化/艺术 >> 文学 >> 小说
解析:
-- 红袖添香(转)
红袖添香对于读书人来说是一个非常富有诱惑力的词语。
古语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然而,对于大多数的读书人来说这只是一种远景诱惑,只能画饼充饥而已。于是许许多多的读书人便企盼着眼前会发生某种奇迹和艳遇,而红袖添香则是最为理想的一种。
对于读书人来说,红袖添香之所以极具诱惑力,因为除了能找到一个陪读的伴儿——而且这个伴儿是一位可人的红袖——以消除漫长读书生涯的寂寞与疲劳之外,更重要的还是红袖添香所营造的那种温馨的情调和令人心醉的氛围。
这就对添香的红袖有了更高、更完美的要求。红袖的穿着打扮应该是陈逸飞油画世界里的女性样式:上身是高竖领、斜对襟、镶着金色滚边的中式长衫,当然还要有宽舒的露着玉腕的红袖;下身是一袭素雅的长可及地的襦裙;柔美的秀发向脑后梳一个发髻;脸部轮廓分明,活鲜生动,闪动着灵异的光彩,但却并非是明眸皓齿般的真切,因为太真切了反而就不真实了,就像油画里所表现的那种似真似幻的视觉效果。在历史的灯影下,这种形象经过一代又一代读书人耐人寻味的加工和打磨,最终被定格和贮存在人们的脑海深处。
红袖除了有姣好的形象外,还必须有高雅的气质,她既要秀外也要慧中。她是立体的,又是富有动感的。她能知热知冷,知心知肺,甘苦以沫;她能共和诗画,共弹琴瑟,共剪西窗。总之,她不是单纯的一幅画,她是有血有肉,有内涵有思想有灵性的一位红颜知己。
有了红袖这个最重要的前提和最重要的角色,我们便可以打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地飞翔在历史的时空里。
我们有理由可以设想出这样一种情景:一桌、一椅、一盏青灯和满屋厚重的古卷,映衬着读书人那单薄而孤寂的身影。窗外,月光如水,或是雨雪霏霏,偶尔有一两声遥远的犬吠,给这夜增添了几许神秘的色彩。这时,门轴“吱呀”一声,先是闪进来一只红灯笼,亮着迷蒙的光,接着便是我们期待已久的轻盈的身影翩然而至。于是小屋里便有了温暖,有了生气,有了活力,有了诗情画意,有了温馨的情调。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局限性、残酷性,红袖添香对于许多读书人来说都不能美梦成真。于是人们便编织了一些才子佳人的故事、小说、戏曲和诗文来安慰读书人。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西厢记》,张生与崔莺莺一见钟情,崔莺莺待月西厢,张生跳墙赴约;张生夜读,崔莺莺前来红袖添香,虽几经波折但最终花好月圆。这故事使许多读书人为之沉醉,为之痴迷,为之癫狂,为之跃跃欲试。许仙和白娘子的故事虽然离奇怪异,但仍吸引了不少读书人心向往之。而《聊斋》里那些“夜半来,天明去”的花妖狐仙,也为许多读书人平添了不少的希冀和慰藉。
回望历史,红袖添香无论是作为一种真实的存在也好,还是作为一种镜花水月中的幻影也好,它确实给历代的读书人带来一些浪漫主义的情调,给读书人枯燥的苦读生涯增添了几许亮丽的色彩。即便是作为一种幻想,有时也可以撩起厚重的历史和现实的帷幔,使读书人暂时搁下手中沉重的书和心中的累而得以放飞自我、放飞心灵。
然而到了今天,急功近利的价值观念已把读书人压缩和改造成一种只能按指令行事的模块,喧嚣和浮躁的空间里再也容不下浪漫主义的情调,烦扰而沉闷的生活已经太久地关闭了通往童话世界的窗口,红袖添香只剩下了一个美艳的故事躯壳,一个遥不可及的且即将幻灭的梦境。
我为读书人精神空间里的苍白感到无奈,更为社会缺少一种古典文化情调和文化气质而感到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