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说课稿
《石壕吏》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第一课时已学过了前两首,学生对杜甫的生平和作品风格已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学习这篇《石壕吏》应该有了一定的基础。
暮投 / 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 / 一何怒,妇啼/ 一何苦 ! 听妇 / 前致词:三男 / 邺城戍。
石壕吏说课稿篇1 说教材 (一)出处:出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本文是一篇教读课文,本单元主要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反复诵读课文,领会他们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这个单元还有《桃花源记》、《短文两篇》、《核舟记》和《大道之行也》。
八年级《石壕吏》教案设计 篇1 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这时杜甫正从洛阳回华州司功参军任所,因途中亲见而作组诗《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后人简称为"三吏"、"三别"。因其基本上采用实录的笔法,所以有"诗史"之誉。
石壕吏是几年级的课文 石壕吏是哪个年级的课文
石壕吏是八年级上册的课文。《石壕吏》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三吏三别”之一。诗人按照时间顺序,一步步深入,从投宿开始描写,一直到告别结束,整篇文章有开始,有发展,有高潮,有结尾,诗的首尾是叙事,中间是对话。诗人巧妙地通过了老妇人的诉说,描写了她一家的悲惨遭遇。
八年级语文《石壕吏》优秀的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诗史”的特点。 能力目标:文言文的诵读;古代诗歌的分析的能力。 情感目标:学习百姓勇于担当的献身精神,认识吏治的关键性作用。
通过学习《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教学重难点 理解每首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把握诗歌中的景与情、事与情,领悟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感悟诗歌的意境。
八年级下册第24课《石壕吏》讲解。梳理课文知识点,感受忧国忧民情怀。
初二上学期《石壕吏》教学设计
了解《石壕吏》的背景。学生交流有关的资料: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自由朗读,力争读出诗歌的感情 朗读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3: 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解了故事的内容,倾注自己的感情再一次朗读课文。
石壕吏是八年级上册的课文。《石壕吏》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三吏三别”之一。诗人按照时间顺序,一步步深入,从投宿开始描写,一直到告别结束,整篇文章有开始,有发展,有高潮,有结尾,诗的首尾是叙事,中间是对话。诗人巧妙地通过了老妇人的诉说,描写了她一家的悲惨遭遇。
我们在七年级的时候已经逐步开始背诵古诗文,进入了八年级,虽然背诵量增多了一些,但这些古诗文更加的脍炙人口,所以相信你一定会喜欢,一起来看一下吧。
人教:五单元 :桃花源记,陋室铭,爱莲说,核舟记,大道之行也,望岳,春望,石壕吏 六单元 :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观潮 ,湖心亭看雪 ,归园田居(其三), 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
《石壕吏》教学反思 《石壕吏》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文言文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一篇名作,此文写于“安史之乱”前期,此时,诗人已到中年,他亲眼目睹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书写此文,借以揭露了官吏的残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石壕吏是几年级的课文
石壕吏是八年级上册的课文。
《石壕吏》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5课《杜甫诗三首》中的第三篇。《石壕吏》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石壕吏》如实地揭露了当时政治的黑暗。面对这一切,诗人没有美化现实,而是发出了“有吏夜捉人”的呼喊,这是值得高度评价的。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平息安史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所占的邺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他在由新安县西行途中,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就其所见所闻,写成这首诗。
石壕吏是八年级上册的课文。《石壕吏》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三吏三别”之一。诗人按照时间顺序,一步步深入,从投宿开始描写,一直到告别结束,整篇文章有开始,有发展,有高潮,有结尾,诗的首尾是叙事,中间是对话。诗人巧妙地通过了老妇人的诉说,描写了她一家的悲惨遭遇。
石壕吏创作背景
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安禄山)史(史思明)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郡(现在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现在河南孟州市),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
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石壕吏》是其中的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