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古为镜是什么意思?以古为镜成语造句和典故
百科解释如下:名称:以古为镜 拼音:yǐ gǔ wéi jìng 解释:借历史上的成败得失作为鉴戒。同“以古为鉴”。出处:《旧唐书·魏徵传》:“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典故:“以古为镜”出自唐太宗李世民之口。
以古为镜含义:借历史上的成败得失作为鉴戒。同“以古为鉴”。以人为镜含义:把别人的成败得失作为自己的借鉴。
这个成语出自《旧唐书·魏徵传》中的一段记载。唐太宗李世民,以其卓越的领导力和深远的洞察力,将历史比喻为一面镜子。他在魏徵病逝后,深情地感慨道:“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意思是:用往昔的朝代作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旺的道理;用人作镜子,可以明白自己的得失。
《旧唐书·魏徵传》: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
这是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在悼念谏臣魏征时所说的话。2. 原句为:“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
用同做镜子可以整理衣冠,用历史做镜子,可以了解朝代的更迭,用人做镜子。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的含义是?
把铜当做镜子,可以看到自己的衣冠是否整齐,把古史当做镜子,可以看到历史兴替演变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把人当做镜子,可以明白自己所作所为的得失。是魏征 文言文翻译太宗谓梁公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用铜做成镜子,可以用来端正衣帽;将历史作为镜子,可以观察到历朝的兴衰更替之因;将人比作一面镜子,可以知道自己行为的得失。
以古为镜含义:借历史上的成败得失作为鉴戒。同“以古为鉴”。以人为镜含义:把别人的成败得失作为自己的借鉴。
唐太宗评价魏征说:“一个人用铜当镜子,可以使衣帽穿戴得端正;用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当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啊。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
这是唐朝宰相魏征所言,意思是:用铜作为镜子,可以整理好衣装;把过去的事情当做镜子,能够明白朝代兴亡更替的道理;把别人当做镜子。
这句话是唐太宗李世民所说,出自《旧唐书·魏徵传》,原句为:太宗谓梁公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以古为镜,汉语成语,读音为yǐ gǔ wéi jìng,意思是借历史上的成败得失作为鉴戒。【出处】: 《旧唐书·魏徵传》:"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古为镜"出自唐太宗李世民之口。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
贞观十六年(642),魏征染病卧床,唐太宗所遣探视的中使道路相望。魏征一生节俭,家无正寝,唐太宗立即下令把为自己修建小殿的材料,全部为魏征营构大屋。简介 不久,魏征病逝家中。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并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鉴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矣。——唐玄宗 李世民 翻译:人用铜作镜子,可以把衣服、帽子穿戴得整齐端正;用历史作镜子,可以懂得国家兴衰的原因;用人作镜子,可以明白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以古为镜的以古为镜是什么意思?
以古为镜百科解释: 以古为镜,汉语成语,拼音是yǐgǔwéijìng,意思是借历史上的成败得失作为鉴戒。同“以古为鉴”。出处:《旧唐书·魏徵传》。
以品德高尚的人为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不足
【出处】《旧唐书·魏徵传》
【解释】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典故】魏征也常常在唐太宗有些过失的时候,都对他直言不讳,他也常常提醒唐太宗,"水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人民可以拥护你,成就你的功业,当你不爱惜人民,他同样可以把你推翻。所以,唐太宗也是时时战战兢兢治理国家。有一次魏征进谏的很激烈,把唐太宗气得半死,然后气冲冲就跑回他的寝宫,边走边喊,"会须杀此田舍翁",就这样气冲冲走回他的寝宫。他的皇后就看到了,看到他气得半死,皇后心里想只有谁可以办得到?只有魏征办得到。皇后马上就去换了非常端庄的衣服,很正式的衣服,换好以后就走到唐太宗面前,就跟他跪下来说:恭喜皇上!贺喜皇上!唐太宗本来气得半死,对皇后这个举动觉得莫名其妙。然后皇后就说:皇上,一定有明主出现,明君圣主出现才有臣子敢这样直言不讳。结果唐太宗一听转怒为喜:那我是明主!所以,一个太太对先生可有很大的影响,假如这个时候皇后又进了魏征几句谗言,"贞观之治"可能就改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