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蒿里行》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蒿里行 朝代:两汉 作者:曹操 原文: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译文 关东的仗义之士都起兵讨伐那些凶残的人。
赏析:《蒿里行》是汉末文学家曹操的诗作。此诗是借乐府旧题写时事,内容记述了汉末军阀混战的现实,真实、深刻地揭示了人民的苦难,堪称“汉末实录”的“诗史”。诗人运用民歌的形式,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批判。
汉乐府? ?枯鱼过河泣 枯鱼过河泣,何时悔复及!作书与鲂鱮,相教慎出入。 【赏析】:此诗属汉乐府杂曲歌辞,是一首寓言诗。“枯鱼”就是干鱼。
在我看来他至少是个英雄,想知道他到底是奸诈还是足智多谋得先了解这个人。
我找到的是蒿里行 曹操 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的短歌行哪几句运用了“比”和“赋”?
1〕曹操这首诗作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是时曹操已平定北方,率军南征至长江,与孙权决战。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皎月当空,江面风平浪静。
【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蒿里行》是汉乐府旧题,为古代的挽歌,汉乐府古辞尚存,见于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中的《相和歌辞·相和曲》。
蒿同薨,枯也,人死则枯槁。所以“蒿里”指死人所处之地。“蒿里行”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名,是当时人们送葬时所唱的挽歌。[赏析]诗的前四句是交代背景:群凶作乱,义士讨伐,形势大好。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是说义士们起初希望结成联盟,心向着汉室,即通过讨伐这一举动来平定叛乱,拥护汉室。
古典文学蒿里行重要句子赏析?
这首诗被后人称为汉末的实录,是一首反映现实的史诗。
运用乐府歌调,谱写新的内容,这是曹操的创造和贡献。古代认为人死后魂魄归于“蒿里”这个地方,因此乐府古辞“蒿里行”是一支送葬出殡时唱的挽歌,情调是相当悲凉的。曹操用这个题目叙写汉末军阀混战,人民流离死亡的惨况,抒发了自己的感慨心情,其精神和乐府古辞是相通的。
共同之处: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 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曹操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概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沈吟至今。
蒿里行原文及翻译
蒿里行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翻译:
关东的诸州郡将领,都起兵讨伐董卓及其党羽这些残暴的人。本来期望各路将领在孟津会合,同心讨伐长安董卓。结果各有打算,力不齐一,互相观望,谁也不肯率先前进。权势、财利引起了诸路军的争夺,随后各路军队之间就自相残杀起来。袁术在淮南称帝号,袁绍谋立傀儡皇帝在北方刻了皇帝印玺。战士常年征战,铠甲上生满了虮虱,百姓也因此死伤无数。累累白骨曝露于荒野之地无人收埋,方圆千里都没有人烟,听不到鸡鸣。一百个老百姓当中只有一人能活,想到这里不免让人肝肠寸断。
《蒿里行》是汉末文学家曹操的诗作。
此诗是借乐府旧题写时事,内容记述了汉末军阀混战的现实,真实、深刻地揭示了人民的苦难,堪称“汉末实录”的“诗史”。诗人运用民歌的形式,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批判,不仅对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表示了极大的悲愤和同情,而且对造成人民疾苦的首恶元凶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
全诗风格质朴,沉郁悲壮,体现了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的豪迈气魄和忧患意识,诗中集典故、事例、描述于一身,既形象具体,又内蕴深厚,体现了曹操的独特文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