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雪白居易原文及翻译
原文: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译文: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夜雪》的作者是白居易,它的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翻译 实在惊讶今夜的寒冷,被子枕头竟然冰凉,又见窗外一片通明。夜深了,知道这是外边下了大雪,不时听到厚厚积雪压断树枝的声音。作者的相关介绍 白居易,唐代诗人。
夜 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 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 时闻折竹声。 在大自然众多的产儿中,雪可谓得天独厚。
夜雪唐代诗人白居易描述: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拼音:yè xuě táng dài :bái jū yì yǐ yà qīn zhěn lěng ,fù jiàn chuāng hù míng 。yè shēn zhī xuě zhòng ,shí wén shé zhú shēng 。
白居易夜雪朗读并讲解?
夜雪 已讶衾枕冷⑴,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⑵,时闻折竹声。 词句注释 ⑴讶:惊讶。 衾(qīn)枕:被子和枕头。 ⑵重:大的意思,指雪下的很大。
夜雪 白居易 〔唐代〕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注释 讶:惊讶。衾枕:被子和枕头。折竹声:指大雪压折竹子的声响。
《夜雪》 唐.白居易已讶衾枕冷,(yǐyàqīnzhěnlěng)复见窗户明。
——唐代·白居易《夜雪》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冬天写雪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 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白居易夜雪原文翻译及赏析
雪无声无嗅,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诗人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全用侧面烘托,依次从触觉(冷)、视觉(明)、感觉(知)、听觉(闻)四个层次叙写,一波数折。从而生动传神地写出一场夜雪来。
《夜雪》原文如下:(唐代)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夜雪》翻译如下: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在大自然众多的景物中,雪可谓得天独厚。她以冰清玉洁的天赋丽质,装点关山的神奇本领,赢得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的赞美。
【全诗】《夜雪》.[唐].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翻译】昨夜开始 纷纷扬扬下起大雪,诗人初觉衾枕增寒,又时时听到院子中厚重的积雪 弯折竹子的劈啪声,天明前又看到积雪堆积在窗户前,室外分外明亮。 诗句写一夜大雪不断。
夜雪白居易这首诗是从触觉、视觉、听觉这几个角度来描写夜雪的。 《夜雪》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夜雪》原文及翻译
【原文】夜雪 唐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翻译】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夜雪》:唐·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译文: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原文: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夜雪》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
非常感谢悟空问答,平民之宴继续为你解说白居易那些经典往事。
白居易诗词《夜雪》原文译文赏析
《夜雪》
唐代: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译文】
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
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注释】
讶:惊讶。
衾(qīn)枕:被子和枕头。
折竹声:指大雪压折竹子的声响。
【赏析】
在大自然众多的景物中,雪可谓得天独厚。她以冰清玉洁的天赋丽质,装点关山的神奇本领,赢得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的赞美。在卷帙浩繁的咏雪篇章中,白居易这首《夜雪》,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它凝重古朴,清新淡雅。
这首诗新颖别致,立意不俗。咏雪诗中写夜雪的不多,因为雪无声无味,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捉。然而,富于创新的白居易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跳出人们通常使用的正面描写的窠臼,全用侧面烘托,从而生动传神地再现出一场夜雪来。
“已讶衾枕冷”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雪的存在,而且暗示雪大,因为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骤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这里已感衾冷,足见落雪已多时。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见出雪的又一特点。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说明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表明雪下得大、积得深,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以上全用侧面烘托,句句写人,却处处见出夜雪。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转换角度从听觉写出。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减。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表明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传达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才使得这首《夜雪》独具一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
全诗布局井然,层层推进,从触觉、视觉、听觉三个层次叙写,一波数折,曲尽其貌其势、其情其状。结尾句以有声衬托无声,使全诗的画面静中有动、隽永清新,真切地呈现出一个万籁俱寂、银装素裹的清宁世界,诗人彻夜无眠的孤寂也表露无遗。这首小诗充分体现了诗人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语言特色。全诗诗境平易,浑成熨贴,无一点安排痕迹也不假纤巧雕琢,这正体现白居易诗歌一贯的风格。
扩展阅读:白居易诗歌理论
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孟子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他终生遵循的信条。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白居易不仅留下近三千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元九书》),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与元九书》中他提出了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对于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大历(766~779)以来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亦有针砭作用。但过分强调诗歌创作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则势必束缚诗歌的艺术创造和风格的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