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时花溅泪的“感时”和恨别鸟惊心中的“恨别”分别是什么意思?
感时:感伤时局。 恨别:悲伤,悔恨离别。 原文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杜甫恨别全文拼音版: luò chéng yī bié sì qiān lǐ , hú jì cháng qū wǔ liù nián 。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杜甫《恨别》原文,注释和评析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边。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这是杜甫上元元年(760)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
恨别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边。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鉴赏此诗歌,一要注意炼字的表达效果,二要注意表意的含蓄蕴藉,寓情于形象的描绘和叙述之中。
恨别 杜甫(唐)洛城一别三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边。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注释:洛城:洛阳。胡骑:指安史叛军。剑外:指蜀地。司徒:指李光弼。译文:离开洛城已几千里之遥,安史判军长驱直入已五六年。
杜甫《恨别》表达由战乱而思家思念亲人的深情
恨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 *** 边。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题解 759年春,杜甫告别了故乡洛阳,返回华州司功参军任所,不久弃官客居秦州、同谷,后来到了成都。
诗人的“恨”包含了四层含意:一写远离家乡,“一别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二写“草木变衰”,“胡骑长驱五六年”,恨战乱之久;三写兵戈阻绝,思家忆弟。
安史之乱。 《恨别》是杜甫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
杜甫的恨别指的诗人表达离别之情的一种方式。杜甫的《恨别》是一首离别诗,整首诗充满了离愁别绪和哀怨之情,诗人描绘了离别时的场景和心情,表达了对妻子的思念和眷恋。其中,离别情怀是整首诗的核心,而恨别则指的是诗人表达离别之情的一种方式。
杜甫这种坐卧不宁的举动,正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它不是抽象言情,而是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说话,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形象中所蕴含的忧伤之情。手法含蓄巧妙,诗味隽永,富有情致。尾联回应次句,抒写杜甫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情。
杜甫——《恨别》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边。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颔联两句描述诗人流落蜀中的情况。“草木变衰”,语出宋玉《九辩》“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杜甫《恨别》原文及翻译赏析
恨别原文: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 *** 边。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恨别翻译及注释 翻译 我离开洛城之后便四处漂泊,远离它已有四千里之遥,安史之乱叛军长驱直入中原也已经有五六年了。
《恨别》是杜甫上元元年(760)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诗歌抒发了诗人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园、骨肉的怀念,表达了他渴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思想,情真意切,沉郁顿挫,感人肺腑。首联领起“恨别”,点出思家、忧国的题旨。“四千里”,说明离家之远;“五六年”,可见战乱之久。
互文手法。出自:唐代诗人杜甫《恨别》。译文:我思念家乡,忆念胞弟,清冷的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赏析:“宵立昼眠,忧而反常”(《杜少陵集详注》)的生活细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杜甫有四弟,名为颖、观、丰、占,其中颖、观、丰散在各地,只有占随杜甫入蜀。
详细解释:1. “恨别鸟惊心”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是其表达对故乡和亲友深厚思念之情的诗句。这句诗通过运用自然景物来传达诗人的情感。2. “恨别”二字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深深感伤。这里的“别”,不仅指与亲友的分别,还暗含了对故乡、对过往生活的眷恋与不舍。
首联中“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诗中数量词体现了个人的困苦经历,国家的艰难遭遇,表现了作者思念家乡、忧国忧民的情感。尾联回应首联,抒写诗人听到唐军战胜叛军后的喜悦,以及对尽快平定叛乱的渴望。
1.抒发了诗人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园、骨肉的怀念,表达了他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思想。
怎样欣赏《唐诗三百首》中杜甫的经典五律《春望》?
《春望》是杜甫最经典的五言律诗之一,被蘅塘退士选入了《唐诗三百首》,也被选入了我们今天的语文教材,是我们必背的古诗词之一。
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一个“溅"字,运用了拟人的巧妙手法,把作者当时面对国家衰亡的无奈感慨和绵绵愁绪借用花的溅泪表现出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出自杜甫《春望》,原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恨别:悲伤,悔恨离别。这句话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春望》。《春望》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作品注释国:国都,即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破:被攻破。深:茂盛;茂密。城: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
“恨别鸟惊心”出自唐代杜甫的《春望》。“恨别鸟惊心”全诗《春望》唐代 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介绍如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出自唐代杜甫的《春望》译文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国破山河在 (guó'pò'shān'hé'zài),城春草木深 (chéng'chūn'cǎo'mù'shēn)感时花溅泪 (gǎn'shí'huā'jian'lèi),恨别鸟惊心 (hèn'bie'niǎo'jīng'xīn)烽火连三月 (fēng'huǒ'lián'sān'yuè),家书抵万金 (jiā'shū'dǐ'wàn'jīn)白头搔更短 (bái'tóu'sāo'。
恨别古诗翻译及赏析
《恨别》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甫。其全文如下: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前言】
《恨别》是唐朝诗人杜甫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抒发了杜甫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园、骨肉的怀念,表达了杜甫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思想,情真语挚,沉郁顿挫,扣人心弦。
【注释】
①这是杜甫上元元年(760)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
②洛城:洛阳
③指安史之乱的叛军。
④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
⑤司徒:指李光弼,他当时任检校司徒。上元元年三月,检校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当时李光弼又急欲直捣叛军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
【翻译】
我离开洛城之后便四处漂泊,远离它已有四千里之遥,安史之乱叛军长驱直入中原也已经有五六年了。草木由青变衰,我来到剑阁之外,为兵戈阻断,在江边渐渐老去。我思念家乡,忆念胞弟,清冷的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冷落的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令人高兴的是听说司徒已攻克河阳,正乘胜追击敌人,急于要拿下幽燕。
【鉴赏】
鉴赏此诗,一要注意炼字的表达效果,二要注意表意的含蓄蕴藉,寓情于形象的描绘和叙述之中。首联中的的“一别”“长驱”颔联中的“衰”“老”等词,一方面表现了叛军的嚣张气焰,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在安史之乱中的无奈、悲凉、飘零憔悴的遭遇。颈联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的生活细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此二句中的“思家”“忆弟”为互文,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沈德潜评论此联说:“若说如何思,如何忆,情事易尽。”
首联领起“恨别”,点明思家、忧国的题旨。“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个人的困苦经历,国家的艰难遭遇,都在这些数量词中体现出来。
颔联两句描述诗人流落蜀中的情况。“草木变衰”,语出宋玉《九辩》中的“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里是指草木的'盛衰变易,承上句的“五六年”,暗示入蜀已有多年,同时也与下一句的“老”相呼应,暗比诗人自己的飘零憔悴。诗人到成都,多亏亲友帮助,过着比较安定的草堂生活,但思乡恋亲之情是念念不忘的。由于“兵戈阻绝”,他不能重返故土,只好老于锦江之边了。“老江边”的“老”字,悲凉沉郁,寻味不尽。
颈联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杜少陵集详注》)的生活细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杜甫有四弟,名为杜颖、杜观、杜丰、杜占,其中杜颖、杜观、杜丰散在各地,只有杜占随杜甫入蜀。此二句中的“思家”、“忆弟”为互文。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杜甫这种坐卧不宁的举动,正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它不是抽象言情,而是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说话,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形象中所蕴含的忧伤之情。手法含蓄巧妙,诗味隽永,富有情致。
尾联回应次句,抒写杜甫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情。760年(上元元年)三月,检校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这就是诗中“乘胜”的史实。当时李光弼又急欲直捣叛军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杜甫盼望国家复兴,他自己亦可还乡,天下可喜可乐之事,没有比这个更好的了。这首诗以充满希望之句作结,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显示了杜甫胸怀的开阔。
这首七律用简朴优美的语言叙事抒情,言近旨远,辞浅情深。杜甫把个人的遭际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写,每一句都蕴蓄着丰富的内涵,饱和着浓郁的诗情,值得读者反复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