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编年通史是什么?
是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 编年体通史——史书编著的一种体裁。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是编写历史最早用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
【答案】:C 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
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既不是《左传》,也不是《资治通鉴》。《春秋》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编年体通史是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是编写历史最早用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
司马光主持编了们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是《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十九年完成。
最早编年体史书是什么?
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是《春秋》,又被称为《麟经》或《麟史》,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
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相关信息 全书共计294卷,另附目录30卷,《考异》30卷。
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由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它和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同为古代辉煌的史学巨著,被后世并誉为“史学双璧”。司马光(1019—1086人,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北宋大臣。
《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史书。但《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与《公羊传》《谷梁传》并称“春秋三传”;而《资治通鉴》是北宋时期司马光主编的。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北宋司马光主编。
我国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和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有何区别
《春秋》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时鲁国自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或十六年间,即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或公元前479年)的历史大事.2. 《资治通鉴》国内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编年体通史和编年体史书的区别:顾名思义,通史记录的是几个朝代或历史阶段。
解析:《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 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资治通鉴》和《史记》并称“史学双璧”。《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 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分五大部分,共计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以编年体纪录历史的方式最早起源于中国。由周代史官于公元前841年前后创体,《左传》完善其体例,荀悦《汉纪》创断代编年体,司马光成通史编年体。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
第一部编年体通史。由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它和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同为古代辉煌的史学巨著,被后世并誉为“史学双璧”。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是《资治通鉴》不是左传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是《资治通鉴》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的史书体例。通史: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的史书称为通史。左传: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五十四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资治通鉴: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是编写历史最早用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能够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答案】:错误 解析:《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是《资治通鉴》。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史记》,是我国古代的正史之一。
《资治通鉴》是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吗?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由孔子修订而成。
《春秋》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
《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全书二百九十四卷又目录、考异各三十卷。
一部编年体通史。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它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全面总结了历朝历代的政治智慧,记录了上起春秋战国,下至宋朝建立之前,总共1362年历史发展的轨迹。展示了在这一千多年的时间里,曾经出现的诸多王朝兴衰交替的沧桑历史,揭示了其中蕴含的历史发展的规律。
《资治通鉴》是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十九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十六朝1362年的历史。
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三百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
作品影响: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著作,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和阅读学习。
司马光在编修《资治通鉴》时,不仅妥善地将纪传体揉入编年体中,使纪传之详细与编年之简明结合起来,我国古代编年体史书因按年纪事,故没有篇目,不作目录,只是以年检索。
司马光突破这种旧例,分三部分将年表、帝纪、历法、天象、目录、举要及索引集于一块,开创了编年体史书多功能目录的新体例,使《资治通鉴》更臻于完善,将中国的历史编纂推进到了新的水平上。
司马光对《资治通鉴》文献整理思想,文献整理模式及方法,不仅结出了丰硕成果,丰富了中国古典文献学理论,而且对文献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