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荡主要内容概括 芦花荡的主要故事情节
《芦花荡》创作背景 《芦花荡》被称为“白洋淀纪事之二”,创作于1944年,作者是孙犁,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由于作者在冀中平原生活了很长的时间,所以他对这里的生活,尤其是这里的人民抗击日寇侵略的斗争生活非常熟悉。
课文《芦花荡》,作者是孙犁,孙犁的作品以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为其秀雅,隽永的创作风格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淀》《嘱咐》等短篇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篇章,被文艺界视之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作者简介:孙犁(1913年4月6日~2002年7月11日),原名孙树勋。河北省安平县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被誉为“荷花淀派”创始人、代表人。“荷花淀派”也叫“白洋淀派”。与“山药蛋派”齐名。保定育德中学毕业后流浪到北平,在图书馆读书或去大学旁听,当过职员。
本文创作于1944年。由于作者在冀中平原一带生活了很长时间,所以他对这里的生活,尤其是这里的人民抗击日寇侵略的斗争生活非常熟悉。在抗战的冀中平原上,孙犁到处看到一种无形的力量,为这里的人民的英雄行为所感动,因而写下了像《芦花荡》这样美丽而感人的作品。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八年级上册的语文书的第2课:芦花荡。
《芦花荡》中的老英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而且不带一支枪”,这样的老人怎样为大菱、二菱复仇呢?不光读者会产生怀疑,就是两个女孩子也深表怀疑。可是文中的景物描写却为老英雄的胜利复仇增加了可信性,让我们觉得事情的发生是那样的合乎情理。
芦花荡作者孙犁,孙犁(1913年4月6日~2002年7月11日),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作家。12岁在安平县城上小学时,开始接触五四新文学。孙犁14岁考入保定育德中学。学习期间,他阅读的社会科学、文艺理论著作和一些苏联文学作品,扩大了他的视野,并为后来的创作和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 芦花荡 》,作者是著名作家 孙犁 芦花荡 俗名锣鼓堂。在莫干山金家山下。有泉水特清冽,汇注成荡,荡边多生芦苇,故名。周围广栽竹树,遍布园林。夏日幽静清凉,极宜消暑。 作品: 课文研讨 整体把握 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芦花荡的作者是孙犁 孙犁(1913年4月6日~2002年7月11日),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被誉为“荷花淀派”创始人。“荷花淀派”也叫“白洋淀派”。原名孙树勋。河北省安平县人。保定育德中学毕业后流浪到北平,在图书馆读书或去大学旁听,当过职员。
《芦花荡》答案,谁好的要谁,谢谢大家啦
1.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原名孙树勋,河北省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出生。1937年冬投身革命,主要从事革命文化工作。他的许多作品都是反映白洋淀人民英勇艰苦的对敌斗争生活的,赞颂他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表达了作者揭露当时敌人残酷的一面,人们积极乐观面对敌人顽强生存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芦花荡》本文选自选自《白洋淀纪事》,与《荷花淀》是姊妹篇,是“白洋淀纪事之一”,是“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品。全文充满诗意,被称为“诗体小说”。
<一> 孙犁(1913——2002),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原名孙树勋。河北省安平县人,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天津分会副主席等职。孙犁的作品以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为其秀雅、隽永的创作风格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淀》《嘱咐》等短篇被文艺界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1944年去延安学习,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长篇小说有《风云初记》,中篇小说有《铁木前传》,另外《白洋淀记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其中《荷花淀》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
《芦花荡》是一部描写中国传统文化和乡村生活的长篇小说,主要内容是以江苏省上虞县芦花荡村为背景,通过主人公吴叔赢的爱情故事,展现当时乡村社会的种种现象。
《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件,但决没有“凄凄、惨惨、戚戚”的描绘,就连那个女孩子受伤后的几声呻吟,也被轻轻一笔带过去了,作品要高昂浓重地传达出来的,是一种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情绪。
芦花荡作者资料 主要内容
孙犁,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抗战爆发后,他主要在中国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进入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工作和学习,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形成“荷花淀派”。
白洋淀。《芦花荡》被称为“白洋淀纪事之二”,创作于1944年。由于作者在冀中平原一带生活了很长时间,所以他对这里的生活,尤其是这里的人民抗击日寇侵略的斗争生活非常熟悉。在抗战的冀中平原上,孙犁到处看到一种无形的力量,为这里的人民的英雄行为所感动。
作者:孙犁,中国现代小说家、散文 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 《芦花荡》与《荷花淀》为“姊妹篇”。 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其创作风格的集子是《白洋淀纪事》。 语言风格:细腻优美,富有浓郁的诗情画意,有“小说的诗”“诗的小说”美称。 2002年7月11日病逝,享年90岁文体:小说。
被教材收录有:义务教育五四制山东鲁教版七年级下语文书第3课、沪教版语文课本八年级上册第3课以及鄂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2课。《芦花荡》的作者是孙犁,原名孙树勋。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被誉为“荷花淀派”创始人、代表人。
《芦花荡》写作背景 本文创作于1944年。由于作者在冀中平原一带生活了很长时间,所以他对这里的生活,尤其是这里的人民抗击日寇侵略的斗争生活非常熟悉。在抗战的冀中平原上,孙犁到处看到一种无形的力量,为这里的人民的英雄行为所感动,因而写下了像《芦花荡》这样美丽而感人的作品。
《芦花荡》的主要内容是说,在抗战时期,有个年近六十岁的老英雄,这个老头子照例说是可以养老了,可他却整日神出鬼没,在平日里数次越过了日本鬼子的封锁线。
课文芦花荡
八年级。
《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件,但绝没有“凄凄、惨惨、戚戚”的描绘,就连那个女孩子受伤后的几声呻吟,也被轻轻一笔带过去了,作品要高昂浓重地传达出来的,是一种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情绪。
即使在残酷的战争背景下,作者仍然以沉静从容的姿态抒写白洋淀的美丽风光,细心地镌刻白洋淀人民心灵的塑像。
鉴赏:
小说结尾部分的那段关于芦花的描写,表面上看来,似乎离开了具体的斗争环境──那一场跟敌人进行的殊死战斗,其实不然,细心的读者会注意到,那是老人正“狠狠地敲打”那些挂上了钩子的鬼子们的脑袋,把他们致于死地时,“向着苇塘望了一眼”所产生的感受。
俗话说“景随情移”,解恨的战斗必然会在内心萌发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此情此境,鲜嫩的芦花在老人的眼里,自然会显得格外的美丽了。
课文《芦花荡》,作者是孙犁,孙犁的作品以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为其秀雅,隽永的创作风格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淀》《嘱咐》等短篇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篇章,被文艺界视之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芦花荡》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一个过于自尊自信的老英雄在一次护送两个小女孩即大菱和二菱去找队伍的途中,由于鬼子的机枪打伤大菱,之后独自去寻仇且痛击日本鬼子的事情。
《芦花荡》表达的中心思想:通过写主人公夜送两个女孩进苇塘和第二天狠狠惩罚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赞美老英雄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和机智勇敢的革命精神,表现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