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青松的诗句古诗词
书院二小松 【作者】李群玉 【朝代】唐 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 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译文 一双幽暗的松树在尘世出现,数粒稚嫩而翠绿的小松初生的枝叶挂在二尺高的松树上,从此静静的书窗外可以听这细微的松声,如琴声一般常伴着读书人。
抒发了作者对二小松的爱怜、赞美之情,流露了作者对有小松的清雅脱俗的读书生活的喜爱之情。
《青松》 现代:陈毅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书院二小松》 唐代:李群玉 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 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赠王桂阳》 南北朝:吴均 松生数寸时,遂为草所没。 未见笼云心,谁知负霜骨。 弱干可摧残,纤茎易陵忽。
一《赠从弟》魏晋: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二《青松》现代:陈毅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三《书院二小松》唐代:李群玉 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
写松的古诗
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唐 李群玉《书院二小松》简析: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这两株小松树为小羊增加了幽幽的绿色,小松树刚刚长出来的枝丫像秋天的堆烟一样挂在松树上面。画松一似真松树,且待寻思记得无。
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 出自唐代李群玉《书院二小松》 2.骨重神寒天庙器,一双瞳人剪秋水。
《书院》宋:刘过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 ,会有岁稔时。释义:努力学习就像是用力气去耕田,勤劳、懒惰(的结果)只有自己会知道。即便书的种类很多,终究会有熟读、理解的那一天。
书院二小松 【作者】李群玉 【朝代】唐 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译文 一双幽暗的松树在尘世出现,数粒稚嫩而翠绿的小松初生的枝叶挂在二尺高的松树上,从此静静的书窗外可以听这细微的松声,如琴声一般常伴着读书人。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4分)书院二小松(唐 李群玉)一双幽色
小题1:数粒、二尺。(写“粒”、“细”或“细韵”也可。)小题1:抒发了作者对二小松的爱怜、赞美之情。 (流露了作者对有小松的清雅脱俗的读书生活的喜爱之情。 诗词赏析一般从,内容鉴赏、主题赏析、手法赏析三个角度来赏析,从诗句中理解内容,从而感悟诗歌的主题。
形容琴声优美的古诗有哪些 1. 《琴诗》 宋代: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2. 《书院二小松》 唐代:李群玉 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 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3. 《韦处士郊居》 唐代:雍陶 满庭诗境飘红叶,绕砌琴声滴暗泉。
那堪寂寞悲风起,千树深藏李白坟。 书院二小松 作者:李群玉 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 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小松 作者:齐己 发地才过膝,蟠根已有灵。严霜百草白,深院一林青。 后夜萧骚动,空阶蟋蟀听。谁于千岁外,吟绕老龙形。
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 《书院二小松》唐·李群玉 一双幽色出凡尘。
青松 近现代:陈毅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译文:厚厚的一层雪压在松枝上,但是青松依然挺拔笔直。要想知道这青松的高洁品格,那就要等到树上那层厚厚的雪化之后。书院二小松 唐代:李群玉 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书院二小松 (唐)李群玉 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三尺鳞.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小题1:初春或春天(1分)小题2:数粒 二尺(2分,每空1分小题3: “数粒”“二尺”写出小松的“小”,表现出作者对二小松的怜爱之情;运用比喻,把二小松长大后随风吹拂的声音比成美妙的琴声,不但表达出对二小松的喜爱和赞美,而且表达了因为读书时有松树相伴的喜悦之情。(选择其中一点分析即可。只答情感2分,能具体分析1分,共3分) 小题1:试题分析:阅读诗歌,找到描写景物的字词结合诗的意境分析即可。小题2:试题分析:找到写小松的诗句,从中摘引即可。小题3:试题分析:根据诗人才景物的描写,体会诗人的心境,理解诗人对自然之物的情趣。
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或将苍松联想为飞龙,或赋贞松以比君子,这类诗篇数量不少。而李群玉的这首诗,却别开生面,是其中富于独创性而颇具情味的一首。
第一句是运用绝句中“明起”的手法,从题目的本意说起,不旁逸斜出而直入本题。句中的“一双”,点明题目中的“二小松”。这一句,有如我国国画中的写意画,着重在表现两株小松的神韵。诗人用“幽色”的虚摹以引起人们的想象,以“出凡尘”极言它们的风神超迈,不同凡俗。如果说这一句是意笔,或者说虚写,那么,第二句就是工笔,是实写。“数粒秋烟”,以“秋烟”比况小松初生的稚嫩而翠绿的针叶,这种比喻是十分新颖而传神的,前人似乎没有这样用过;而以“粒”这样的量词来状写秋烟,新奇别致,也是李群玉的创笔,和李贺的“远望齐州九点烟”的“点”字、有同一机杼之妙。张揖《广雅》:“松多节皮,极粗厚,远望如龙鳞。”诗中的“二尺鳞”,一方面如实形容松树的外表,其中的“二尺”又照应前面的“数粒”,切定题目,不浮不泛,点明并非巨松而是“小松”。首二句,诗人扣紧题目中的“二小松”着笔,写来情味丰盈,以下就要将“二小松”置于“书院”的典型环境中来点染了。
在诗人们的笔下,松树有远离尘俗的天籁,如储光羲《石子松》诗的“冬春无异色,朝暮有清风”,如顾况《千松岭》诗的“终日吟天风,有时天籁止。问渠何旨意,恐落凡人耳”。“从此静窗闻细韵”,李群玉诗的第三句可能从前人诗句中得到过启发,但又别开生面。庭院里的两株小松,自然不会松涛澎湃,天籁高吟,而只能细韵轻送了。“细韵”一词,在小松的外表、神韵之外,又写出它特有的声音,仍然紧扣题旨,而且和“静窗”动静对照,交相映发。“琴声长伴读书人”,结句的“琴声”紧承第三句的“细韵”,并且将它具象化。“长伴读书人”,既充分地抒发了诗人对小松爱怜、赞美的情感,同时也不着痕迹地补足了题目中的“书院”二字。这样,四句诗脉络一贯,句连意圆,构成了一个新颖而和谐的艺术整体。
松树是诗歌中经常歌咏的题材,容易写得落套,而此诗却能翻出新意,别具情味,这就有赖于诗人独到的感受和写新绘异的艺术功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