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秦策一》中《苏秦始将连横》那一章提到“《太公阴符》之谋”,确实有《阴符》一书吗?
原文就不附了。这里的阴符,是指秘密通信的兵符。与纵横之术没一毛钱关系。 可以肯定不是《六韬·龙韬》中的阴符篇。 鬼谷子阴符七术是最有可能的。
百战奇略·第一卷·舟战原文及翻译 第一卷·舟战 作者:刘基 凡与敌战于江湖之间,必有舟楫,须居上风、上流。上风者顺风,用火以焚之;上流者随势,使战舰以冲之,则战无不胜。法曰:「欲战者,无迎水流。」春秋,吴子伐楚。楚令尹卜战,不吉。司马子鱼曰:「我得上流,何故不吉?
百战奇略·第一卷·谋战原文及翻译 第一卷·谋战 作者:刘基 凡敌始有谋,我从而攻之,使彼计穷而屈服。法曰:「上兵伐谋。」春秋时,晋平公欲伐齐,使范昭往观齐国之政。齐景公觞之。酒酣,范昭请君之樽酌。公曰:「寡人之樽进客。」范昭已饮,晏子撤樽,更为酌。
百战奇略原文及翻译 【原文】凡与敌战,军中有畏怯者,鼓之不进,未闻金先退,须择而杀之,以戒其众。假设三军之士,人人皆惧,那么不可加诛戮,重壮①军威。须假之以颜色,示以不畏,说以利害,喻 以不死,那么众心自安。法曰:“执戮禁畏,太畏那么勿杀戮,示之以颜色,告之以所生。
文韬文师 【原文】 文王将田,史编布卜曰:“田于渭陽,将大得焉。非龙、非螭,非虎、非罴,兆得公侯。天遣汝师,以之佐昌,施及三王。” 文王曰:“兆致是乎?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什么教育?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是一个汉语词汇,出自蜀汉昭烈帝刘备的诏书中。意思是不要因为是件较小的坏事就去做,不要因为是件较小的善事就毫不关心。
吴下阿蒙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中的一段。讲述三国东吴名将吕蒙听从其主孙权的劝告而读书学习的历史故事。被选入语文教材。
百战奇略·第一卷·步战原文及翻译 第一卷·步战 作者:刘基 凡步兵与车、骑战者,必依丘陵、险阻、林木而战则胜。若遇平易之道,须用拒马枪为方阵,步兵在内。马军、步兵中分为驻队、战队。驻队守阵,战队出战;战队守阵,驻队出战。
五千年的文化浩瀚精深、源远流长,其中的国学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它蕴涵着中国人文精神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之魂。
百战奇略·第二卷·主战原文及翻译 第二卷·主战 作者:刘基 凡战,若彼为客、我为主,不可轻战。为吾兵安,士卒顾家,当集人聚谷,保城备险,绝其粮道。彼挑战不得,转输不至,俟其困敝而击之,则无不胜矣。法曰:「自战其地为散地。
《利战》是中国古代兵书《百战奇略》里记载的一篇兵法,乃取“利诱”之义,与后《饵战》篇,都是旨在阐述对敌作战中 如何“设饵诱敌”就范的问题。
姜子牙的六韬原文?
《六韬》相传为商周时期吕望所著,吕望又名姜子牙,由于其杰出的政治、经济、军事才能以及其特殊的历史贡献,吕望被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纵横家追封为始祖。
百战奇略·第一卷·间战原文及翻译 第一卷·间战 作者:刘基 凡欲征伐,先用间谍,觇敌之众寡、虚实、动静,然后兴师,则大功可立,战无不胜。法曰:「无所不用间也。」周将韦叔裕,字孝宽,以德行守镇玉壁。孝宽善于抚御,能得人心,所遣间谍入齐者,皆为尽力。
译文:大凡敌人从远道而来且士气锐盛,是以采取速战速决为有利;对于这种进攻之敌,我军 应当凭恃深沟高垒,实施固守防御而不急于出兵应战,以等待敌人疲惫不堪之隙。倘若敌人 制造事端来挑动我出战,也不可为其阴谋所扰而随意出动。
【原文】 文王将田,史编布卜曰:“田于渭陽,将大得焉。非龙、非螭,非虎、非罴,兆得公侯。天遣汝师,以之佐昌,施及三王。” 文王曰:“兆致是乎?
百战奇略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凡与敌战,若地势不利,则勿从也;途径不通,则勿从也;行止不便,则勿从也;所攻不克,则勿击也;众寡不敌,则勿与也;视生处高,无仰其敌。此处水上之军也,军行有险阻、潢井、葭苇、山林、翳荟者,必谨复索之,此伏奸之所处也。
百战奇略・第一卷・信战原文及翻译,百战奇略・第一卷・信战原
百战奇略·第一卷·信战原文及翻译 第一卷·信战 作者:刘基 凡与敌战,士卒蹈万死一生之地,而无悔惧之心者,皆信令使然也。上好信以任诚,则下用情而无疑,故战无不胜。法曰:「信则不欺。」三国魏明帝自征蜀,幸长安,遣司马懿督张合诸军,雍、凉劲卒二十万,潜军密进,窥向剑阁。
能同天下人共同分享利益的人,就可以取得天下;独占天下利益的人,就会失去天下。
百战奇略·第三卷·势战原文及翻译 第三卷·粮战 作者:刘基 凡与敌对垒,胜负未决,有粮则胜。若我之粮道,必须严加守护,恐为敌人所抄。若敌人之饷道,可分锐兵以绝之。敌既无粮,其兵必走,击之则胜。法曰:「军无粮食则亡。」汉末,曹操与袁绍相持于官渡。
百战奇略·第九卷·声战原文及翻译 第九卷·声战 作者:刘基 凡战,所谓声者,张虚声也。声东而击西,声彼而击此,使敌人不知其所备,则我所攻者,乃敌人所不守也。法曰:「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
惟贤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读汉书、礼记,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
百战奇略・第六卷・胜战原文及翻译,百战奇略・第六卷・胜战原
百战奇略·第六卷·胜战原文及翻译 第六卷·胜战 作者:刘基 凡与敌战,若我胜彼负,不可骄惰,当日夜严备以待之。敌人虽来,有备无害。法曰:「既胜若否。」秦二世时,项梁使沛公、项羽别攻城阳,屠之。西破秦军濮阳东,秦收兵入濮阳。
百战奇略·第五卷·利战原文及翻译 第五卷·利战 作者:刘基 凡与敌战,其将愚而不知变,可诱之以利。彼贪利而不知害,可设伏兵以击之,其军可败。法曰:「利而诱之。」春秋,楚伐绞〔,军其南门〕。莫敖屈瑕曰:「绞小而轻,轻则寡谋。请无捍采樵者以诱之。」从之。绞获三十人。
原文如下: 昔周室衰微,春纷秋争。长庚坠地,天下刀兵。百姓焚尸于烈火,九州盼和于一统。是故仲尼临凡,日出于东方,孙武显身,决胜于雌雄。
出处有多个来源,包括《六韬》和《谏逐客书》。具体如下: 《六韬》。
百战奇略原文及翻译
原文:
凡敌人远来气锐,利于速战;我深沟高垒,安守勿应,以待其敝。若彼以事挠我求战, 亦不可动。法曰:“安则静。”三国蜀将诸葛亮率众十余万出斜谷,垒于渭水之南。魏遣大将司马懿拒之,诸将欲往渭 北以待之,懿曰:“百姓积聚皆在渭南,此必争之地也。”
遂率军而济,背水为垒。因谓诸 将曰:“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亮果上五 丈原。会有长星坠亮之垒,懿知其必败。时朝廷以亮率军远入,利在急战,每命懿持重,以 俟其变。亮数挑战,懿不出,因遗懿以巾帼妇人之饰。
懿终不出。懿弟孚书问军事,懿复 曰;“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持兵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与之对垒百余日,会亮病卒,诸将烧营遁走,百姓奔告,懿出兵追之。亮长史杨仪反旗鸣 鼓,若将向懿者。懿以归师不之迫,于是杨仪结阵而去。
经日,行其营垒,观其遗事,获其 图书、粮食甚众。懿审其必死,曰:“天才奇才也!”辛毗以为尚未可知。懿曰:“军家 所重,军书密计、兵马粮食,今皆弃之,岂有人损五脏而可以生乎?宜急追之。”
关中多蒺 藜,懿使军士二千人着软材平底木屐前行,蒺藜著屐,然后马步俱进。追到赤岸,乃 知亮已死。时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懿笑曰:“吾能料生,不能料死故 也。”
译文:
大凡敌人从远道而来且士气锐盛,是以采取速战速决为有利;对于这种进攻之敌,我军 应当凭恃深沟高垒,实施固守防御而不急于出兵应战,以等待敌人疲惫不堪之隙。倘若敌人 制造事端来挑动我出战,也不可为其阴谋所扰而随意出动。
诚如兵法所说:“实施坚守防御 的部队,应像木石置于平地那样静止不动。” 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率军十万从斜谷出兵进攻魏国,而扎营于渭水之南。
魏国派 遣大将司马懿率兵进行抵抗,其部将都主张部队前往渭水之北设阵以等待诸葛亮军,司马懿 却说:“百姓和军资都在渭水之南,这里是必争不弃之地。”于是督率魏军渡过渭水,且背 靠渭水而扎营布阵。
司马懿因此而对部将说:“诸葛亮如果是个有勇气的人,当会北出武 功,依托山地而向东扩展。如果他要向西而上五丈原的话,我军就平安无事了。”此时恰值 一颗流星陨落于诸葛亮营垒的方向,司马懿据此推知诸葛亮一定要失败。
是时,魏明帝根据 诸葛亮率军远道而来利于速战的情况,一再命令司马懿要慎重战事,以等待蜀军内部的变 化。诸葛亮多次挑战,司马懿都不应战。诸葛亮为此又派人给司马懿送去女人用的头巾和发 饰,(企图以此激怒他出战),但司马懿始终坚守壁垒而不为其所动。
司马懿之弟司马孚写 信询问战事情况,司马懿回信说:“诸葛亮志向远大但不善于选择时机,多于谋划但缺少决 断,喜好用兵但不懂权变。因此,他虽然拥有十万大军,但却落入我的谋划之中,打败他是 必定无疑的了。”
司马懿与诸葛亮相持不战一百多天后,赶上诸葛亮病死于军中,蜀军将领 烧掉营垒而逃走,当地百姓跑来报告消息,司马懿便亲自率兵随后追赶。诸葛亮的长史杨仪 见魏军追来,便调转旗帜、擂动战鼓,摆出一副反击魏军的样子。
司马懿认为对于撤退回归 本国的敌军,不能过分逼迫它,于是杨仪才得以率领蜀军结阵有序地退走了,过了一天,司 马懿率军进至蜀军驻过的营地,观察诸葛亮留下的各种遗迹,搜缴到蜀军的作战地图、军事 文书和很多粮食。
司马懿据此而断定诸葛亮一定死了,十分感慨地说:“诸葛亮真是天下奇 才啊!”部将辛毗以为诸葛亮究竟死活还不清楚,但司马懿却非常肯定地说:“军事家们所 最重视的,便是作战文书、军事密计和兵马粮草,而今蜀军竟把这些重要东西都丢弃在这 里。
难道能有已损坏了五脏六腑还可以存活的人吗?我们现在应当赶快追击他们。”关中地区生长很多蒺藜,为便于部队途经此地而能顺利前进,司马懿使令二千士兵都脚穿平底软木 鞋走在前边,让带刺的蒺藜都扎在士兵的软木鞋底上,使步骑兵大队得以随后顺利跟进。
魏军追到赤岸地界时,才知道诸葛亮确实死了。当时,老百姓编了句谚语,说:“死的诸葛亮 吓跑了活的司马懿。”司马懿听后,笑着说道:“这是由于我只能预料活诸葛亮的行事,而 不能预料他死后行事的缘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