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隋代佚名《送别诗》全文翻译赏析)
出自隋代诗人佚名的《送别诗》 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赏析 崔琼《东虚记》说这首诗作于隋炀帝大业(605-617)末年。四句「垂」、「飞」、「归」押平声韵,平仄完全符合近体七绝的要求,是一首很成熟的七言绝句。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意为:柳条折尽了杨花也已飞尽,借问一声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速长,将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表达作者的不舍与思念之情。
《送别诗》 隋代 · 佚名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人日思归》 隋代 · 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有关于柳的送别诗词有很多。 隋代佚名的《送别诗》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出自隋代《送别诗》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杨柳枝青青的垂到地面,杨花漫天飞舞。柳条折尽了杨花也已飞尽,借问一声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
柳条折尽花飞尽 借问行人归不归
出自 隋代无名氏《送别》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译文 杨柳枝青青的垂到地面,杨花漫天飞舞. 柳条折尽了杨花也已飞尽。
柳条折尽花飞尽下一句是:借问行人归不归?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意为:柳条折尽了杨花也已飞尽,借问一声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速长,将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表达作者的不舍与思念之情。
于是,合二句看:由上而下,所见者无非柳条青青着地;由下而上,所见者无非杨花漫漫搅天。而离愁别绪,也随之弥漫于整个空间。第三句,紧承前两句,双绾“柳条”与“杨花”,却来了个出人意外、惊心动魄的转折:“柳条折尽花飞尽!”杨花再多,终归要“飞尽”的,这是自然规律。
yáng liǔ qīng qīng zhuó dì chuí , yáng huā màn màn jiǎo tiān fēi 。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的折?
柳条折尽花飞尽中折的读音是什么 读zhé 汉字“折”,有shé,zhé,zhē三个读音,读作“zhē”时表示翻转,倒腾的意思,组词为:折腾。
“柳条折尽花飞尽”出自隋代佚名的《送别诗》。“柳条折尽花飞尽”全诗《送别诗》隋代 佚名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送别诗翻译杨柳枝青青的垂到地面,杨花漫天飞舞。柳条折尽了杨花也已飞尽,借问一声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
我来说一下我的一点想法。 原词及其大意 蝶恋花·柳絮 元·张翥 陌上垂杨吹絮罢,愁杀行人,又是春归也。点点飞来和泪洒,多情解逐章台马。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 借问行人归不归。白话译文:杨柳枝青青的垂到地面,杨花漫天飞舞。柳条折尽了杨花也已飞尽,借问一声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作品赏析:首句写柳丝,千条绿枝,如烟似雾,着地而垂,随风依依,似惜人离别,又似离恨条条,令人意惹情牵。
于是,合二句看:由上而下,所见者无非柳条青青着地;由下而上,所见者无非杨花漫漫搅天。而离愁别绪,也随之弥漫于整个空间。 第三句,紧承前两句,双绾“柳条”与“杨花”,却来了个出人意外、惊心动魄的转折:“柳条折尽花飞尽!”杨花再多,终归要“飞尽”的,这是自然规律。
出自隋代诗人佚名的《送别诗》 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赏析 崔琼《东虚记》说这首诗作于隋炀帝大业(605-617)末年。四句「垂」、「飞」、「归」押平声韵,平仄完全符合近体七绝的要求,是一首很成熟的七言绝句。
送别隋无氏古诗?
出自宋代周邦彦的《兰陵王·柳》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送别诗(隋)佚名原文: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译文:杨柳枝青青的垂到地面,杨花漫天飞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出自隋代诗人佚名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赏析 崔琼《东虚记》说这首作于隋炀帝大业(605-617)末年。
王之涣《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佚名《送别诗》: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送别诗 (隋)佚名 原文: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译文:杨柳枝青青的垂到地面,杨花漫天飞舞。柳条折尽了杨花也已飞尽,借问一声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隋代佚名《送别诗》全文翻译赏析)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出自隋代诗人佚名的《送别诗》 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赏析 崔琼《东虚记》说这首诗作于隋炀帝大业(605-617)末年。一、二、四句「垂」、「飞」、「归」押平声韵,平仄完全符合近体七绝的要求,是一首很成熟的七言绝句。明人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说:「庾子山《代人伤往》三首,近绝体而调殊不谐,语亦未畅。惟隋末无名氏『杨柳青青……』,至此,七言绝句音律,始字字谐合,其语亦甚有唐味。右丞『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祖也。」 题目是《送别》,全诗借柳条、杨花的物象寄寓惜别、盼归的深情,凄婉动人。柳丝飘飘摇摇,饶有缠绵依恋的情态,故早在《诗经》中,已将杨柳与惜别联系起来:《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历代传诵,脍炙人口。「柳」,又与「留」谐音,故折柳赠别以寓挽留之意,从汉代以来便成为一种风俗。形于歌咏,北朝乐府民歌中的《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已饶有情韵。在南朝、梁简文帝、梁元帝、刘邈等人的《折杨柳诗》,也各有特色。然而在唐代以前的咏柳惜别之作,还要数隋末无名氏的这一篇最完美。 首联上句写柳条、下句写杨花(柳絮),读起来流畅自然,有如天造地设,略无人工雕琢痕迹。然而稍作分析,便发现词性、音调、意象、情思,又无一不对,实在是异常工丽的对偶句。看来作者已懂得调整平仄,上句开头之所以不用「柳条」、「柳枝」、「柳丝」,是因为第二字应是仄声。改用「杨柳」,「柳」是仄声,却未能表现「柳条」。而继之以「青青着地垂」,则万丝千条,便展现于读者眼前。「着地」,状柳条之长,把读者的视线由树梢引向地面。「垂」,表静态,以见风和日暖。「青青」,既写柳色,亦点时间。柳色由鹅黄而嫩绿而「青青」,则时间不断流逝,而今已是暮春了。 上句用「青青着地」状柳条之垂,下句用「漫漫搅天」状杨花之「飞」。杨花十分轻盈,如果风力较猛,便向一个方向急飞;如果风力甚微,便无依无傍,忽高忽低,飘来飘去。这里所写的正是日暖风和之时的景象。「漫漫」,写杨花飘荡,无边无际;「搅天」,写仰望所见。天空都被搅乱,则杨花之多,不言可知。由此联系上句,便知「青青」杨柳,并非三株五株,而是夹路沿河,傍亭拂桥,处处可见。于是,合一、二句看:由上而下,所见者无非柳条青青着地;由下而上,所见者无非杨花漫漫搅天。而离愁别绪,也随之弥漫于整个空间。 第三句,紧承前两句,双绾「柳条」与「杨花」,却来了个出人意外、惊心动魄的转折:「柳条折尽花飞尽!」杨花再多,终归要「飞尽」的,这是自然规律。而万树柳丝,即使天天折,又怎能「折尽」?这两者合起来,无非是通过时间的推移,表现离别之苦、怀人之切。联系第四句,则无限情景,都可于想像中闪现于读者眼前。 「借问行人归不归?」这一问,并不是面对「行人」提出的。怎见得?首先,第一、二两句与第三句之间,分明有一段时间距离。送行之时,即使俄延很久,也不可能把「青青着地」的「柳条」一股脑儿「折尽」,更不可能一直等到「漫漫搅天」的「杨花」全部「飞尽」。其次,临别之时,只能问行人「几时归」,怎好问他「归不归」?那么,又该如何理解呢?不妨先看王维的《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前两句写送行之后回到家中,后两句写回家之后的心理活动或自言自语:明年草绿,他能不能回来呢? 胡应麟说隋末无名氏的这首诗,王维的「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祖之」,确有见地。当然,「祖之」不等于照搬。按照王维的思路读无名氏的诗,可以理解为:前两句写送行时情景,后两句写送行后的心理活动或自言自语:等到「柳条折尽花飞尽」之时,行人能不能回来呢?这也算讲通了、然而时间太短,才送走不久(顶多不过二十来天),就盘算他「归不归」,在现实中完全有可能,而形诸诗歌,就缺乏艺术魅力。优美的诗章,一般能够使人从已经写到的东西联想到没有写到的东西,即所谓「言外之意」、「像外之象」,五、七言绝句之类的小诗,更有这样的特点。细玩无名氏的这首诗,送别应在去年(或者更早),送别之时,柳色初青,于是折柳相赠,约定明年此时归来。好容易盼来归期,天天到送别之处去等,眼看柳条由初青而「青青着地」,杨花由初绽而「漫漫搅天」,又眼看「柳条」被那些送行者今天折、明天折,以至于折尽,「杨花」又逐渐落地入池,以至无踪无影,而「行人」还不见归来。至此,不禁从内心深处发出疑问:行人啊!你究竟回来呢还是不回来。 如果这样理解符合诗意的话,那么这便是一首「怀人」诗。《送别诗》这个题目是别人加上去的,无名氏的诗,往往有这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