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卞之琳《断章》全文及赏析
断章 【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赏析 《断章》作于1935年,诗的上节撷取的是一幅白日游人观景的画面。
卞之琳《断章》的主旨:表现了陌生人间因偶遇而产生的相知相惜的缘分。
断章创作背景写于1935年10月。据作者自云,这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由此而来。
卞之琳的诗作《断章》。原文是: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解说:“你站在桥上看风景”,你与“风景”的关系是互为对立的两端,但人物、景物在相对、互换中, 都悄悄发生了转变,因为“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你又成了“风景”。
月光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以你的视角观察,你是主体,月光是客体起到装饰作用,以别人的角度观察别人是主体,你是客体起到装饰作用。
《断章》原文: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作者:卞(bian)之琳(1910.12.8-2000.12.2),1910年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祖籍江苏溧水,曾用笔名季陵,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家、翻译家。1929年就读于北京大学英文系,1930年开始写诗。
卞之琳断章原文欣赏及赏析(卞之琳断章原文及赏析)
《断章》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赏析 这首诗写于20世纪30年代。诗人曾说:“这时期我更多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人抒情,借事抒情。
释义 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点缀了风景;你可以看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
原文如下: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隔江泥衔到你梁上, 隔院泉挑到你杯中。海外的奢侈品舶来你胸前, 我想要研究交通史。昨夜赋一片轻喟, 今朝收两朵微笑。赋一支镜花, 收一轮水月, 我为你记下流水帐。
原文 卞之琳《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卞之琳《断章》赏析 我个人非常喜欢卞之琳的诗作,喜欢她在诗中蕴藏的人生哲理,喜欢她在诗中创设的美好画面和意境,喜欢她在诗中暗藏的深切的期盼。
卞之琳《断章》原文 断章 作者: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断章》卞之琳,辨析,哲理诗还是爱情诗?
卞之琳 的《断章》确实是一首充满哲理的小诗。 如果让我来讲的话,我宁愿用辩证法。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作于1935年 这首两节四行的小诗,原是一首长诗删节后留下的断句,所以题目就叫“断章”.写于1935年10月,收入《鱼目集》.所以,你要“断章”。
原文: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创作背景:《断章》创作于1935年10月。据作者自云,这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由此而来。
卞之琳的《断章》【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相关推荐:【墙头草】五点钟贴一角夕阳 六点钟挂半轮灯光 想有人把所有的日子 就过在做做梦,看看墙 墙头草长了又黄了 【雨同我】“天天下雨,自从你走了。”“自从你来了,天天下雨。
卞之琳《段章》赏析
作品原文:《断章》作者: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作品赏析:这首诗清新质朴、寓含哲理,睿思藏于字句之间,是典型的朦胧诗。
《断章》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断章》是“新月派”诗人卞之琳的代表作品,写于1935年10月。该作品语言凝练含蓄,据作者自云,该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由此而来。
断章 【作者】卞之琳 【朝代】现代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创作背景 《断章》创作于1935年10月,是一首精致的哲理诗。据作者自云,这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由此而来。
学者、翻译家李健吾认为,这首诗是在“装饰”两个字上做文章,暗示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蕴含着无奈的悲哀。
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作家作品简介 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笔名季陵、林子、老卞等。诗集:《三秋草》、《鱼目集》、《汉园集》、《慰劳信集》、《十年诗草》、《雕虫纪历》等。
读卞之琳的诗《断章》有感
《断章》是“新月派”诗人卞之琳的代表作品,该作品语言凝练含蓄,据作者自云,该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由此而来。该诗是20世纪中国诗歌史上传诵最广的佳作之一。那么卞之琳的《断章》原文是什么呢?
卞之琳的《断章》原文是什么 1、原文: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2、创作背景:《断章》创作于1935年10月。据作者自云,这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由此而来。作者曾说:“这是抒情诗,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又说:“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上。”可见诗人主要希望表现一种相对关系,因而创作了此诗。
关于卞之琳的《断章》原文是什么的相关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了。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读卞之琳的诗《断章》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断章》·卞之琳
你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第一次看这首诗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坦率地说当时一点都没看懂,现在回想起来真有点不好意思。就像这首诗的标题一样,这首诗会让人在思维上产生断层的感觉。诗中的“你”和“看风景的人”不期而遇。“你”看风景却成了“别人”眼中的风景。
第一节两句诗运用顶真的修辞方法,从文字上看联系极为紧密,却为我们展现了两幅相对的画面。两幅画面,两个空间。让人感觉空间上的.跳跃很大,一个在桥上,一个在楼上。两幅画面又互相重叠,构成另一幅更加富有想像的立体的画面,创造出一种十分空灵的优美的意境。这首诗不仅空间上的跳跃很大,时间上的跳跃更大。第一节的画面显然是白天的,第二节里出现的“明月”、“梦”却是夜晚的概念。从第一节到第二节,诗歌的画面一下地从白天过渡到了夜晚。
其实这首诗说简单也非常简单。理解这首诗的关键在第三句,我们不要停留在这一句诗句展现的画面上,而应该把它看成一个优美的比喻。按照这个思路,为了进一步的探讨,我们姑且对此诗作如下修改——
你在桥上看风景
我在楼上看你
像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一样
你装饰了我的梦
看风景对我们人类来说是一件非常轻松的事,所以诗中的两个人物都在看风景,但不同的是“你”成了“我”眼中的风景。从这个角度上看,诗中的“你”肯定是一位与众不同的女性形象。“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寻找了半天,心中的白雪公主却以这样(的)方式出现在“我”的眼前,一下子成为风景中的风景,而且不久便消失的无影无踪。在这首诗中“你”成了一个被动者,符合“我”的审美观,给“我”留下了美而深刻的印象,让“我”难以忘怀。从而产生一种“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感觉。到了晚上,“你”美丽的倩影还久久地浮现在“我”的脑海里,继而出现在“我”的梦里。对于这一切“你”却一无所知,对“我”而言,“你”是一个匆匆的过客。“你”给“我”的美是一瞬间的,无法占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具有装饰意味。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我认为原诗中第二句中的“看风景的人”和第四句中的“别人”是同一个人。诗人的高明之处就是没让这个人具象化,这样做的结果会让读者产生某种错觉,从而让诗变的抽象而美丽。
一瞬间的美往往让人难以忘怀,往往让人产生美丽的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