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缘感君一回顾,使我思君朝与暮"的全文及作者?
出自乐府《古相思曲》,作者,佚名全诗(一):君似明月我似雾,雾随月隐空留露。 君善抚琴我善舞,曲终人离心若堵。 只缘感君一回顾, 使我思君朝与暮。
东门行 出东门 不顾归 来入门 怅欲悲 盎中无斗储 还视桁上无悬衣 拔剑出门去 儿女牵衣啼 他家但愿富贵 贱妾与君共哺糜 共哺糜 上用仓浪天故 下为黄口小儿 今时清廉 难犯教言 君复自爱莫为非 今时清廉 难犯教言 君复自爱莫为非 行 吾去为迟 平慎行 望君归 译文: 男人闯出东门。
《东门行》描写了一个穷老汉为穷困所迫,“远道不可思, 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旁, 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 辗转不相见”, 便是写一个妻子为了寻求好的丈夫而辗转流徙他乡的。“出东门,不顾归。
最后一段罗敷盛夸夫婿,使眼前那位听着的太守感到通身不自在,羞愧难状。这一寓严肃的主题于诙谐的风格之中的优秀诗篇,体现了乐观和智慧,它与《孔雀东南飞》《东门行》等体现的悲慨和亢烈相比,代表着汉乐府又一种重要的艺术精神。 《陌上桑》的语言带有明显的藻采化倾向,主要是反映在第一和第三节中。
乐府诗有哪些
汉乐府民歌按其所反映的社会内容来看,大致可分为四类。其揭露官僚贵族的腐朽与残暴,反映人民的悲惨遭遇的诗篇。如《平陵东》是无辜受害者的悲愤的控诉,控诉了官吏的贪暴,对百姓的压榨甚至用劫持的手段对人民的残害。
汉乐府民歌多叙事诗,即使是抒情之作也每每带有叙事成分。《孔雀东南飞》、《陌上桑》、《东门行》、《十五从军征》、《病妇行》等,都是用第三人称来叙述故事,塑造了具有鲜明性格特点的人物形象,并且有比较完整的情节描叙,是比较完整的叙事诗。
倾诉生活艰难困顿和漂泊流荡的诗,如《东门行》写一个贫民,因生活无着打算挺而险。
东门行是表达爱慕之情的 现代学者多以为此诗描写的是男子对东门外护城河中浸麻女子的爱慕,抒发了两人情投意合的喜悦。 全诗三章,每章四句。
古代叙事诗:东门行
这篇《古代叙事诗:东门行》,是 无 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热门诗词推荐: 唐诗 | 冬天的古诗 | 爱国的古诗 | 《东门行》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
《东门行》是一首汉乐府民歌,描写的是一个城市下层平民在无衣无食的绝境中为极端穷困所迫不得不拔剑而起走上反抗道路的故事,是汉代乐府民歌中思想最激烈,斗争性的一篇作品。
东门行 [汉] 两汉乐府 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哺糜。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盎[àng] 盎,读作àng。本义为腹大口小的盛物洗物的瓦盆。借指盛大、洋溢。又用作量词“盎司”。是英语“ounce”的译音。 名词 (形声。从皿,从央,央亦声。
古诗十九首汉乐府歌词?
作品原文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1。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2;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3?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4。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东门行》 东门行,不顾归。来人门,怅欲悲。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 “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哺糜。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汉乐府《东门行》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哺糜。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咄!行!吾去为迟!
上面一个央下面一个皿,读作“shàngmiànyīgeyāngxiàmiànyīgemǐn”。词组“什么然”应该是打错字了,可能想表达的是“什么样”。
我很需要喔如果没有汉乐府的诗歌,就帮我找曹植的资料吧... 我很需要喔如果没有汉乐府的诗歌,就帮我找曹植的资料吧 展开 ...《东门行》 东门行,不顾归。来人门,怅欲悲。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哺糜。
诗歌《诗经》:关雎 载驰 氓 黍离 君子于役 蒹葭 七月 东山 鹿鸣 采薇 节南山 文王 生民 噫嘻 载芟屈原:离骚 湘夫人 山鬼 涉江 橘颂汉乐府:战城南 有所思 上邪 陌上桑 东门行 十五从军征 焦仲卿妻【孔雀东南飞】张衡:四愁诗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西北有高楼 迢迢牵牛星 明月何皎皎曹操:。
曹操的《龟虽寿》、《步出夏门行》虽语言简练、寓意深刻,但都不押韵,还能称为诗吗?
问题:曹操的《龟虽寿》、《步出夏门行》虽语言简练、寓意深刻,但都不押韵,还能称为诗吗?
西汉文学的特点:西汉文学,以赋和乐府诗最为突出。
汉乐府保存下来的作品只有四十多篇,而且大多是东汉的作品。“乐府”这一机构,过去一直认为它是从汉武帝时代开始设立的,但近年考古发现,秦代已有乐府的设置。乐府民歌反映劳动人民穷困生活和受压迫、遭迫害的作品主要有:《东门行》《妇病行》《悲歌》等。
这是一首咏物寓言诗。“行”是乐府的一种,是一种偏重于叙事的乐府诗。
东门行赏析
东门行 出东门 不顾归 来入门 怅欲悲 盎中无斗储 还视桁上无悬衣 拔剑出门去 儿女牵衣啼 他家但愿富贵 贱妾与君共哺糜 共哺糜 上用仓浪天故 下为黄口小儿 今时清廉 难犯教言 君复自爱莫为非 今时清廉 难犯教言 君复自爱莫为非 行 吾去为迟 平慎行 望君归
译文: 男人闯出东门,不想回家.因为一进家门,面对的是瓮中无米,加上无衣的窘境,既惆怅又伤悲. 男人拔剑出门,似乎想要铤而走险.孩子的妈看情形不对,拉住男人哭诉,说别人家想要富贵,我不希罕,但愿和您一起食粥度日. 「你上有青天,下有幼儿,时政清明廉洁.可千万不要犯法.您一定要自爱,不要为非作歹!」太太再三提醒他. 男人仍然一意孤行:「要走了!我迟到了!」 女人只有无奈地叮咛,「那你平安去吧,盼望你早点回来.」
《东门行》描绘了一幅凄惨又壮丽的画面。主人公走出家门,不想回家,可是妻子儿女又难以割舍。一进屋门,家徒四壁,生活无望,又拔剑出门,妻子生怕出事,一边哭泣一边劝阻,但主人公仍感到无路可走,终于挥衣而去。
诗的前半写主人公要去“为非”的原因,用了六句。前二句写他下了决心走出东门,诗中却说“出东门,不顾归”。“不顾归”,是说原本下了决心,不打算来归,但又不得不归,因为心中毕竟有所顾念。所顾念的自然是妻子儿女。可以想象:主人公在东门外踟蹰、扼腕,过了好一会,终于又脚步沉重地走回家来。然而,家中的景况,对于他来说,不啻当头棒喝,打消他的任何幻想。所以接下的两句说,“来入门,怅欲悲”。现在他清醒地意识到:除了那一条路,别无他路可寻。心中悲酸,都系于一个“怅”字,这并非平常的怅然之叹,而是一种绝望之感。摆在他面前的,是残酷的现实:“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无衣无食,这比出去干那桩事更可怕。要么冻馁待毙,要么拚作一腔热血,同命运作最后的决斗。如取后者,尚存万一生的希望,顶多牺牲个人,却可能救活可怜的一家老小,若取前者,全家人只有死路一条。这是明摆着的事。这一段,通过主人公复杂心理活动的描叙,把主人公推向矛盾的顶点。诗中入情入理地写出此君之所以走上这样一条可怕的道路,乃是为贫穷所逼。诗的主题建立在这样一个现实基础之上,就不致使人产生伦理上的厌恶之感。这便是此诗的不可动摇的美学价值。
这六句在炼意上颇有独到之处。一个本来安分的人怎样走上那条危险之路,这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而诗人则紧紧抓住主人公几度徘徊,归而复出这一心理和行为的激烈矛盾,就写出其中的必然性。又如“盎中”以下两句。盎中无米,架上无衣,都是主人公眼见的事,可是,诗人却将“视”字属下句。这样,在表现效果上就大不同。盎中无米,架上无衣,是悲感之所由发,也就是主人公之所以不得不去冒险的根本原因。这是全诗的关键所在。如说“视盎中无斗米储”,就将本句与上句隔断,从而使语势陡然转折,上句的“悲”字就失却那种震撼心灵的力量。像诗中这样将“视”下属且加“还”字,就更加重了上句的意义:吃没吃,穿没穿,还有什么活路呢?因而具有征服读者的不可辩驳的力量。
后半,“拔剑东门去”承上句而来,是主人公由犹豫、反复到下定最后的决心。主人公要出去做事,不一定非要作出一副剑拔弩张的架势。但诗中这样处理,却异常真实地表现出主人公决绝而无反顾。以下妻子牵衣哭劝一段文字,是对主人公这不顾一切的行动的戏剧性烘托。妻子说,别人富贵我不羡慕,我甘愿和你喝稀饭。这是自欺欺人的话。家中灶下连一粒米都没有了。大约她也觉出自己的话没有说服力,就又说:你看在老天爷的分上吧。这话当然也不会生出什么效果。主人公早就不信老天爷了。她又让他为儿女着想,而他正是为了儿女才这样做的啊。妻子想到的是另一层:一旦事败,触犯“王法”,不但救不了一家老小,而且还会将他们投入更深的深渊。这句话对前面主人公的极度矛盾的心理作了注脚;同时前后照应,加深了此诗悲剧的内涵。主人公的行为不免饮鸩止渴,又势在不得不饮。最后妻子无可奈何地说,“今时清,不可为非。”(余冠英认为“今非”中似有脱文,应作“今时清,不可为非”)主人公这样回答他的妻子:“咄!行!我去为迟!”两个单字句,一个四字句,短促有力,声情毕肖地表现了主人公的决难回转,他是就要去拚命了。“咄”在这里是急叱之声,吆喝他的妻子走开,不要拦阻他。他说现在去已经为时太晚,并非指这次行动,而是说先前对自己的可悲处境尚不觉悟,对这世道尚缺少清醒的认识。“白发”一句,可能是汉代的俗语,意思大概如今天说的“谁知还能活几天”。表明主人公把这罪恶的人生看穿了,而不是说人的年龄。
这篇诗歌虽然采取了杂言形式,但是由于用字简练,句子长短相济,读来有顿挫流离之感。
乐府中有两篇《东门行》歌辞,这里用的是本辞。另一篇为晋乐所奏,共四节,较本辞有所增衍。其中最显眼的是“今时清廉,难犯教言”之类的句子。这是站在封建统治者的立场,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加以粉饰。尽管作了这样的改动,基本思想内容还是不能改变,最后只好予以排斥。这篇民歌的遭遇,见诸《古今乐录》所引王僧虔《技录》的记载:“《东门行》歌古‘东门’一篇,今不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