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生平
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诗与黄庭坚齐名,称“苏黄”。 词开豪放派的先声,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 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能画竹,学文同。 擅长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本文介绍他的生平和书法艺术成就。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苏轼,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苏洵、苏辙并称“三苏”。
苏轼生平的全部故事:乌台诗案、修建东坡雪堂、夜游赤壁与《赤壁赋》、发明“东坡肉”、修建苏堤、晚年著《东坡志林》、与王安石的亦敌亦友关系、创立“苏门四。
苏轼的生平经历概括?
1056年,三苏到开封(古称汴京)考试,途径剑门关、阆中、翻秦岭,入凤翔驿,再过长安、渑(miǎn)池,到汴京。
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于嘉祐二年(1057年)进京应试。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授大理评事。
《定风波》这首词是写苏轼途中遇雨的经历:“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当父子名动京师、正要大展身手时,突然传来苏轼苏辙的母亲病故的噩耗。
苏轼生平经历简介
苏轼生平经历简介如下: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苏轼生于1037年1月8日(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生于眉州眉山(今属四川)。1056年(嘉祐元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苏轼川赴京,参加朝廷得科举考试。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苏轼及其作品简介: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今四川眉山市)。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知名度最高的伟大作家,,现存诗2726首,词398阕,开创了北宋豪放词的先河。散文4800余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三个阶段:少年时期、中年时期和晚年时期。 1.少年时期:苏轼二十一岁以前。这一阶段,苏轼对于政治十分乐观,又正值风华正茂。
苏轼生平年表北宋仁宗天圣元年--嘉佑八年(1023-1064)1036 苏轼降生1054 娶王弗1057 中进士;母丧;服孝(1057.4-1059.6)1059 举家前往京都1061 仁凤翔判官英宗治平元年--四年(1064-1068)1064 任职史馆1065 妻丧1066 父丧;服孝(1066.4-2068.7)神宗熙宁元年--元丰八年(1068-1086)1068 娶王闰之1069 返京。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既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
苏轼简介资料?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
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嘉祐元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于嘉祐二年进京应试。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
人物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二名苏东坡,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享年64岁,史书记载苏轼身长八尺一寸有余(186cm)苏轼为人豁达心胸宽广,宋高宗朝乾通6年,赠太师。眉州(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苏洵的大儿子,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嘉佑二年(1057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
乐观旷达精神是苏轼的精神核心是坚毅的人生信念和不向厄运屈服的斗争精神,所以苏轼在逆境中的诗作依然是笔势飞腾,词采壮丽,并无衰败颓废之病。
这三个州是黄州,惠州,儋州,出自苏轼所做的自题金山画像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为什么叫苏东坡?
还有一个马梦得,始终陪伴着他。 有一个巢谷的是眉州的同乡一个穷书生,来给东坡的孩子做老师。诗僧参寥也来看他,在苏家住了一年才走。
苏轼的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是中国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也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人物。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都有极高的造诣和成就。生平概况 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山,嘉祐年间进士及第,曾历任仁宗、神宗两朝。
苏轼 · 《人生赏心十六乐事》 清溪浅水行舟;微雨竹窗夜话;暑至临溪濯足;雨后登楼看山; 柳荫堤畔闲行;花坞樽前微笑;隔江山寺闻钟;月下东邻吹箫。
苏轼的性格特点是:为人率真,生性乐观且豁达,且十分豪爽。
父亲被贬谪黄州后,家庭生活困苦,这培养了他淡泊宁静的性格和对贫贱的接受态度。元祐元年,随着政局变化,苏轼一家短暂地享受了京城的安定生活,但很快因父亲的政治打压而被迫离开,回到杭州。
苏轼简历及生平事迹有哪些?
苏轼的生平事迹是:
嘉祐二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
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苏轼的文学成就:
苏轼对社会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都毫无掩饰地表现在其文学作品中,其中又以诗歌最为淋漓酣畅。在二千七百多首苏诗中,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
苏轼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抱着“一肚皮不入时宜”的态度,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更可贵的是,苏轼对社会的批判并未局限于新政,也未局限于眼前,他对封建社会中由来已久的弊政、陋习进行抨击,体现出更深沉的批判意识。
苏轼简历: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扩展资料:
苏东坡为民办实事:
苏东坡在杭州为官时,为开浚西湖,让工匠们挖慧因高丽寺旁的赤山来筑湖堤。此举遭到寺僧们的强烈反对,理由是赤山乃风水宝地,掘土将致祸患,工程被迫搁置下来。苏东坡闻讯赶到施工现场,可寺僧们毫不退让,说如若破坏风水,天降灾祸谁担当?
苏东坡凛然告诉僧众:事由我起,上天若降灾祸,就冲着我来,但筑堤之事决不能延误。“垂老舍身依古寺,长留真相在西湖。”正是苏东坡具有顶住压力办利民之事的担当,杭州苏堤才最终得以建成并造福一方百姓。
为民办实事,苏东坡不怕得罪寺僧,更不怕得罪权贵。北宋权相蔡京任扬州知州时为粉饰太平、制造“繁荣”景象,“用花十余万枝”,举办声势浩大的“万花会”,极尽奢侈之能事,而衙役恶吏趁机敲诈搜刮,“民大病之”。后来苏东坡到扬州任知州,“问民疾苦,以此为首,遂罢之”。积弊既除,“人皆鼓舞欣悦”。
苏东坡本是爱花的雅士,但他既做了官,就不再以私趣废公事,为顺民心而罢恶政。当时蔡京“上升势头”正盛,苏东坡完全可以“新官不理旧账”,以免得罪蔡京。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为民兴利除弊,不怕被打击报复,不怕丢“乌纱帽”。
参考资料来源:江西文明网-从苏东坡的故事看担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