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观汉记(东汉观记和东观汉记?)

即兴离别诗 诗词大全 6

东观汉记卷二十一原文及翻译

关于东观汉记卷二十一原文及翻译如下:汝水出河南梁县勉乡西天息山,《地理志》曰:出高陵山,即猛山也。亦言出南阳鲁阳县之大盂山。又言:出弘农卢氏县还归山。《博物志》曰:汝出燕泉山,并异名也。余以水平中,蒙除鲁阳太守,会上台下,列山川图,以方志参差,遂令寻其源流。

意思就是形容高雅广博的谈论。②形容漫无边际或不切实际地大发议论。

东观汉记卷九原文及翻译如下:《东观汉记》是一部记载东汉光武帝至汉灵帝一段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因官府于东观设馆修史而得名,它经过几代人的修撰才最后成书。《东观汉记》的作者有班固、陈宗、尹敏、孟异、刘珍、李尤、刘騊駼等。

东观汉记是一部专注于东汉光武帝至灵帝时期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其名称源于东观官府设立的史馆进行编纂。这部著作的编撰过程历经数代学者的努力,最初的创作始于汉明帝刘庄时期,他命令班固、陈宗、尹敏和孟异等人共同撰写《世祖本纪》。

汉记 东观汉记 作者:班固 朝代:东汉 字数:705746 人气:8652 《东观汉记》是一部记载东汉光武帝至汉灵帝一段历史的纪传体史书。

《东观汉记》南宋 范晔 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永丰九年,监作秘剑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即按书写需要裁好的丝织品)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发明、创造)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

东汉观记和东观汉记?

东汉观记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文献,主要记述了东汉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情况。它由东汉末年的周勃所写,是一部相对较早的史书。

二十四史简介 史记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 “太史公”。

《东观汉记》的撰著开始于此。汉安帝刘祜永初四年(110)二月,刘珍等校定东观五经诸子传记百家艺术。

三史指是《史记》《汉书》《东观汉记》。 唐开元以后,因《东观汉记》失传,乃以《史记》、《汉书》、《后汉书》为三史。

乌合之众(拼音:wūhé zhī zhòng)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东观汉记》。

《东观汉记》原文在线阅读

《东观汉记》卷六 鲍永 田邑 冯豹 冯衍 桓谭 赵温 郑均 承宫 吴良 郭丹 杜林 王良 陈遵 王丹 张湛 宣彪 宣秉 宋杨 王阜 赵勤 桓虞 韦豹 韦彪 牟融 赵埙 郭贺 冯勤 宋弘 韩歆 侯霸 伏晨 伏盛 伏恭 伏湛 刘宽 魏霸 鲁丕 鲁恭 卓茂 阴傅 阴兴 阴识 《东观汉记》卷七 阴睦 樊准 樊梵。

第一部官修史书《东观汉记》。《东观汉记》是我国第一部官修纪传体国史,记载了自光武帝至汉灵帝期间一百多年的东汉历史。该书问世后,在当时具有很大影响,与《史记》、《汉书》并称“三史”。后世将其与《后汉书》、《后汉纪》、《资治通鉴》一起,作为研究东汉历史的重要史料。

至少是东汉之前,因为东汉的史书《东观汉记》中已使用了这一词。 始于春秋战国时期 过彭城书院 作者/北庭书生 绿槐一径过碑铭,我立庭前畏扣扃。

《东观汉记》是一部在东汉时期编纂的历史文献,据《隋书·经籍志》记载,最初由长水校尉刘珍等人编撰。然而,经考证,刘珍并未担任过此职,且该书的创建始于明帝时期,不可能由刘珍等人领衔。

《东观汉记》在传承的过程中不断散佚。 在《东观汉记》流传之初,为世人极为看重,与《史记》、《汉书》并称为“三史”,地位极其重要。

东观汉记 记载东汉光武帝至汉灵帝一段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因官府于东观设馆修史而得名。它经过几代人的修撰才最后成书。《东观汉记》,是中国第一部官修纪传体断代史,为后人熟悉东汉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东观东观汉记

《东观汉记》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巨著,始于汉安帝刘祜永初四年(110年)二月。刘珍等校定东观五经诸子传记百家艺术,旨在校订并整理东汉时期的历史文献,使其条理清晰,文字准确。

《东观汉记》译文:“吴汉,字子颜,南阳郡宛县人。韩鸿做使者,光武帝让她拿着旌节,巡视河北地界。有人对韩鸿说:吴子颜,是位奇异之人。

《东观汉记》·二十四卷(永乐大典本)案《东观汉记》,《隋书·经籍志》称,长水校尉刘珍等撰。今考之范《书》,珍未尝为长水校尉。且此书创始在明帝时,不可题珍等居首。案:《范书·班固传》云:明帝始诏班固与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共成《世祖本纪》。

〔一〕 “縯字伯升”,原无此句,据东观汉记传例当有,今增补。齐武王縯,范晔后汉书卷一四有传。又见汪文台辑司马彪续汉书卷二。聚珍本注云:“縯,光武兄,范书本传及太平御览各书俱称伯升,当是以字行。

改政移风 (gǎi zhèng yífēng) 解释:改变风气习俗。 出处:《东观汉记·马廖传》:“夫改政移风,必有其本。

东观汉记的简介

汉明帝刘庄命班固、陈宗、尹敏、孟异等共撰《世祖本纪》。班固等人又撰功臣、平林、新市、公孙述事迹,作列传、载记二十八篇奏上。这是该书的草创时期,著书处所在兰台和仁寿闼。安帝时,刘珍、李尤、刘騊駼等奉命续撰纪、表、名臣、节士、儒林、外戚等传,起自光武帝建武年间,终于安帝永初时期,书始名《汉记》,写作地点从此徙至南宫东观。此后伏无忌、黄景等又承命撰诸王、王子、功臣、恩泽侯表和南单于、西羌传,以及地理志。桓帝时,又命边韶、崔寔、朱穆、曹寿撰孝穆(刘开)、孝崇(刘翼)二皇传和顺烈皇后传,外戚传中增入安思皇后等皇后,儒林传增入崔篆诸人。崔寔又与延笃作百官表和汉顺帝朝功臣孙程、郭镇及郑众、蔡伦等传。至此,共撰成一百一十四篇,始具规模。灵帝时,马日磾、蔡邕、杨彪、卢植、韩说等又补作纪、志、传数十篇,下限延伸到灵帝。《东观汉记》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巨著,记录了东汉从光武帝至灵帝一百余年的历史。全书由班固、刘珍、蔡邕、杨彪等人编撰,历经自汉明帝至汉献帝几乎一朝时间尚未最终完成。《隋书·经籍志》所录《东观汉记》有一百四十三卷,经唐宋至元朝逐渐散佚,今天所见为清代及现代人辑本。 《东观汉记》一书之所以得名,有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在编撰之初,图籍盛于兰台,因此班固等修史主要于此。班固等虽作《世祖本纪》及《列传》二十八篇,但并未汇成一编,当然也不可能有一个正式的书名。汉章帝、汉和帝时期起,国家藏书之地由兰台徙至南宫东观,《东观汉记》的撰修地点也从兰台移到了东观,直至东汉末年。但是既便如此,《东观汉记》在当时也未见“东观”命名,只以《汉记》为名,至东汉末年,从应劭《风俗通义》等书的引用来看,依然以《汉记》相称,直至三国两晋时期,包括《三国志》中的记载亦未见《东观》之称。究竟何时开始使用《东观》之名,史籍未见记载,但南朝刘勰《文心雕龙·传篇》中,已经把《东观汉记》简称为《东观》;此外,刘孝标作《世说新语注》,于《言语篇》引《东观汉记》马援事做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是三次引征《东观汉记》,一次引征《东观记》。刘勰、刘孝标和郦道元三人处于同一时代,即公元六纪上半期,所以《东观汉记》的得名当在此之前。

标签: 东观 汉记 刘珍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