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年龄称谓
古代年龄称谓如下:0岁:初度、赤子、襁褓、汤饼之期。1岁:牙牙。2岁:孩提。8岁:总角、童龇、始龀、髫年、始龀、龆年。9岁:九龄、黄口、指数之年。10岁:幼学、外傅之年。12岁:金钗之年。13岁:豆蔻、舞夕之年。
垂髫4岁至9岁的儿童,束发指15岁,弱冠指20岁,而立指30岁,不惑指40岁,知命(半百)指50岁,花甲(耳顺)指60岁,古稀指70岁,耄耋指80一90岁。
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
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对年龄的称谓可以说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古代年龄称谓是如下: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16岁称碧玉年华;20岁称桃李年华。
古代年龄称谓
古代年龄称呼有:汤饼、初度、生小、总角、垂髫、始龀、教数、外傅、束发、舞勺、及笄、舞象、待年、弱冠、而立、不惑、强壮、艾、花甲(耳顺)、古稀、皓首、耄耋等。汤饼:出生三天,邀亲友吃汤饼。初度:周岁。生小:幼年。
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113岁(女)——豆蔻年华,115岁(女)——及笄之年。
古汉语中对各个年龄的称呼:1. 初度:指小儿初生之时。《离骚》中有“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之句,后也代称生日。2.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称之“汤饼筵”。3. 赤子:本意指初生的婴儿,因其皮肤呈赤色。4.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豆蔻之年 女孩子长到十三四岁,称“豆蔻之年”。也用以比喻处女。及笄之年 十五岁的女孩则称“及笄之年”。《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笄”。原意是结发而以笄贯之。也指女子达到了结婚的年龄。破瓜之年 十六岁称“破瓜之年”、“瓜”字拆开为两个“八”相加。
40岁: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100岁:期颐 当然,古代年龄称谓并不止这些,还有许多散见于各类古书中。
古代对年龄的称谓
0岁:初度——指小儿初生之时。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1岁:牙牙——学语的声音。2岁: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2-3岁的)8岁:总角——古代将垂发扎成两个发髻,形状似羊角,“总”为聚拢的意思,故称“总角”。童龀——通常指人的少年时期。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我国古代对各个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有不同的称呼,丰富多彩,现在归纳如下: 度:小儿初生之时;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3日。
古代用来指小孩的词:襁褓、孩提 、黄口、豆蔻、垂髫、髫年、总角、襁褓、童龀、孺子…… 人初生叫婴儿,“襁褓”一词,指的是不满周岁的儿童; 襁。
1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1及笄之年——指15岁(女)。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1破瓜年华、碧玉年华——指16岁(女)1舞象之年——指15~20岁 1桃李年华——指20岁(女)1弱冠——指20岁(男)。
古代年岁称谓:古代年岁称谓包括儿童称谓、成人称谓、老人称谓。儿童称谓:童孺:儿童。垂髫[tiao]:指儿童。儿童垂发叫髻。垂髫:髫[tiáo],指古代儿童犹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因而就用“垂髫”称幼儿或指人的幼童阶段。
豆蔻。 年龄的称谓。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年龄的古代称谓
年龄的古代称谓有:襁褓、孩提、总角、垂髫、髫年、豆蔻、束发、成童、及笄、弱冠、花甲、古稀、耄耋、期颐。襁褓 亦写作“襁緥”、“襁保”、“繦緥”、“襁葆”。原指背负婴儿用的宽带和包裹婴儿的被子,旧说长一尺二寸至二尺,阔八寸左右,后亦指婴儿包或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年龄称谓是中国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从小到大的称谓有初度、孩提、垂髫、总角、黄口、幼学、豆蔻、及笄、二加冠、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耳顺之年、从心之年、耄耋之年、期颐、双稀等。1岁 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如牙牙学语,因亦指小孩过程子开始学话。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即乃稚气未脱的少儿代称也。
年龄的古代称谓如下:孩提: 2~3岁的儿童,指代幼儿时期。垂髫:三四岁至七岁(女)、八岁(男)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顶自然下垂的短发。总角:八岁(女)、九岁(男)至十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总丱。
20岁:加冠 30岁:而立 40岁:不惑 50岁: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 60岁: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 70岁:从心之年、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 80岁: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 90岁:鲐背
及笄1破瓜1二八1豆蔻1弱冠2而立3不惑4半百5花甲6古稀7白寿9米寿8 黄发垂髫(前者指老人。
古代表示年龄的汉字?
2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
男子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稀。七十曰耄,八十九十曰耋。九十为上寿。 赤子:初生的婴儿。
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表如下:度:小儿初生之时。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3日。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指1岁。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指2到3岁的儿童。始龀:男孩8岁,女孩7岁。
30而立,40不惑,50知天命,60花甲。
古代年龄称谓
汤饼:指出生三天,邀亲友吃汤饼;初度:指周岁;生小:指幼年;总角:总,聚束;角,小髻(ji),意为收发结之,即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俗称小丫角,因此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垂髫(chui tiao):指童年。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始龀(shi chen):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始龀」便成了童年的代称;教数:指9岁;外傅(fu):指10岁,出外就学。束发:束,捆,结之意。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束发」为成童的代称,通常年十五岁始称成童。
舞勺:指13岁。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及笄(ji):指女子15岁;舞象:指男十五岁~二十岁。是成童的代名词;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弱冠:指男子20岁。弱,弱小;而立:指30岁。不惑:指40岁。艾:指50岁;花甲(耳顺):指60岁。古稀:指70岁;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耄耋(mao die):指八九十岁;黄发:指长寿老人。鲐背(taibei):指长寿老人;期颐(qi yi):指百岁。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童年:垂髫。
10岁以下:黄口。
女孩12岁:金钗之年。
女孩13岁:豆蔻年华。
13-15岁:舞勺之年。
青少年:束发。
女孩15岁:及笄之年。
女孩16岁:破瓜年华、碧玉年华、破瓜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女孩20岁:桃李年华。
男孩20岁:弱冠。
女孩24岁:花信年华。
至出嫁:梅之年。
男孩30岁:而立之年。
男孩40岁: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大衍之年、杖家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下寿。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杖家之年、中寿。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上寿。
120岁:花甲重开。
140岁:古稀双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