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在初中第几册?
河中石兽出自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即初中一年级下册。作者清朝纪昀,字晓岚。清代著名学者,生性诙谐风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寺僧按一般思维方式和惯例,认为水的流动会把石兽带到下游。从“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可见其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
笔记体小说。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笔记体小说。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1) 表明写作对象是落入水中的石兽。 (2) 贯穿全文,是全文的线索。围绕着石兽展开了讲述,借哪里找到石兽阐释了要实践的道理。 (3)点明文章主要内容。
河中石兽25课注解?
《河中石兽》注释: 沧州:地名,今河北省沧州市。 临:靠近。也有“面对”之意。 河干:河边。(河:指黄河,历史上黄河曾流经沧州。
《河中石兽》属于清代才子纪晓岚的一篇志怪小说,故事性和趣味性很强,所以,孩子们的学习兴致应该很高。
画河水,再画庙,在水上游画石兽,再画沙子 画河水,再画庙,在水上游画石兽。
语文组准备的是古文《河中石兽》,一周下来,几节风格迥异的语文课让我们耳目一新,收获良多。王淑琴老师的语文课堂,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朗读,表达,写作能力,无论是孩子们的激情洋溢,踊跃发言,还是教师本人对学生的评价,精彩纷呈,激起了大家心中无尽的涟漪。
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写作《语言简明》教学设计
《河中石兽》:讲述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及寺僧到下游没有找着;一位老者根据水的冲力和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建议到上游去找。这个故事讲遇事不能主观推论的道理。 五.写作训练: 航天、生物、计算机、新能源……你对哪个领域的科学技术最感兴趣?
河中石兽是一种传说中的神秘生物,据说它们长相怪异,身躯坚硬如石,常常出没于河流之中。有人认为它们是河神化身,能够保护河流和附近的生灵。
《河中石兽》教学反思中,我们以朗读为基础,构建了“译——议——悟”的结构模式。这一设计旨在从知识与能力、情感体验以及文本与生活的联系等多方面入手,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收获如下。首先,教学中突出了重点,通过诵读让学生深入体味和感悟文本。
【原作】 河中石兽 清代: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河中石兽的文章主旨通过?
通过寻找石兽这个短小故事寓含了不能主观臆断,要靠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通过寻找石兽这个短小故事寓含了不能主观臆断,要靠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方法 描述 成功率观察水流 观察河流的流向和流速,推测石兽可能被冲刷的位置。 50%询问当地居民 向当地居民了解河流的情况和石兽的传说,获取有关石兽的线索。
选自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 选自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
在《河中石兽》一文中,词类活用主要表现在: 名词活用作动词:“将军笑曰”中,“笑”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露出笑容”。
河中石兽阅读读写写?
昀(yún) 干(gān)圮(pǐ) 棹(zhào)曳(yè) 钯(pá) 杮(fèi) 湮(yān)啮(niè) 溯(sù) 臆(yì) 欤(yú) [注释] 沧州:地名。
会考,重点记一下,考点很重要 会考,重点记一下。
山门圮于河,求之于上流 意思是“山门倒在河里,在上游寻找”,都是介词放到后面,介词后置句。
河中石兽,以寻找落入河中的石兽为主线,通过僧人讲学家老河工三个代表人物的表现,告诉人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河中石兽》教案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下面是我整理的《河中石兽》教案,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相关栏目!
学习目标
1. 熟悉并理解这篇短文的内容及其包含的道理。
2. 学习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3. 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重点
1. 借助故事阐述认识事物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2. 寻找石狮的不同方式及其理由、结果。
3. 对讲学家和老河兵的认识、评价。
预习任务
借助工具书读通课文,画出文中的虚词和自己理解上有意思的实词。
搜集作者生平资料和故事,了解《阅微草堂笔记》。
小资料:纪昀是清代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自幼聪慧过人,24岁便中进士,31岁已成为翰林院大学士。其渊博的学识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成为《四库全书》的总纂官。官至礼部尚书。其作品与其渊博的学识一样,涉猎广泛,内容杂博,包括了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方面。在他的作品中,纪昀记录了许多他的亲身经历,详述了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对所叙的一切常常加以讥讽和评论。
预习检测:
一、填空
1.本文选自 一书,这是 所作的`一部 小说,全书主要记述 ,其中也有不少 。
2.本文作者是 朝的 ,字 ,学者,是 的总篡官。
3.用文中的句子写出本文的主旨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4. 阅十余岁 5. 僧募金重修
6. 棹数小舟 7. 曳铁把
8. 是非木柿 9. 湮于沙上
10. 不亦颠乎 11. 啮沙为坎穴
三、指出下列句子中带点虚词的用法
12.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13.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14.……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15.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之
16.……闻之笑曰。
17.沿河求之。
18.一老兵闻之,又笑曰。
19.然则天下之事。
课中实施
(1)比较文中的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寻找石狮的位置、理由及结果。
(2)试分析三人寻找石狮的方法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异?
(3)比较三人各自的性格特征。
提示:寺僧:“阅十余岁”,“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说明寺僧毅力坚定而经验不足。
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骄傲自满,轻视他人。
老河兵:有实际经验,沾沾自喜。
(4)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从文章中获得哪些有益的启示?
拓展延伸
1. 课外阅读纪昀《阅微草堂笔记》,进一步了解纪昀其人其文,思考文章为何把讲学家当作嘲讽的对象。
2. 课外阅读蒲松龄《地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大意。
成绩批改人
达标检测:(20分,15分钟)
1. 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
山门圮于河( ) 棹数小舟( )曳铁钯( ) 为暴涨携之去( )
湮于沙上( ) 啮沙为坎穴( )石必倒掷坎穴中( ) 据理臆断( )
2. 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
(1)一寺临河干 临:___________ 干:___________
(2)山门圮于河 圮:___________
(3)阅十余岁 阅:___________ 岁:___________
(4)尔辈不能究物理 究:___________
3. 指出下面加线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如是再啮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但知其一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闻之笑曰 B. 当求之于上流
C. 一老河兵闻之 D. 其反激之力
5. 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