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学步的故事是什么?
邯郸学步寓言故事容如下:战国时期,有一位住在燕国寿陵的少年,家境很好,却非常缺乏自信心。少年成天哀叹:“为什么我事事都不如别人?”家里人都劝他:“不要灰心,你现在已经很好啦。”可是,少年根本听不进家人的劝说。时间一长,少年越来越不自信了,甚至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都不如别人的好看。
邯郸学步的故事讲的是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听说邯郸人走路很好看,就赶去邯郸跟人家学习步法。可是,折腾了许多年,他不仅没有掌握邯郸人走路的独特技能,而且忘记了自己原来走路的步法,结果只好爬着回家了。
邯郸学步不是寓言故事,是一个历史典故。讲的是战国时期,一个燕国人听说赵国邯郸人走姿很漂亮,便来到邯郸学习邯郸人走路。未得其能,又忘记自己的走姿,最后爬着回到了燕国。
邯郸学步出自《庄子·秋水》《庄子·秋水》载:战国时有个人到赵国邯郸去,看到那里的人走路的姿势很美,就跟着别人学,结果不但没学会,连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了。后来用“邯郸学步”比喻一味地模仿别人,不仅没学到本事,反而把原来的本事也丢了。
据说,赵国的首都邯郸的人走路的姿态很好看,动作非常优雅、轻快。
邯郸学步是一个源自《庄子·秋水》的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位燕国少年因羡慕邯郸人走路的姿态,决定前往邯郸学习。
邯郸学步成语故事原文
邯郸学步成语故事原文如下:最早出处 子往呼!且子独不闻夫寿陵(战国时燕国都城,在今河北省北部)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
故事:两千年前,在燕国的寿陵少年缺乏自信心,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 有一天,说邯郸人走路姿势美,于是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最后,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读音:邯郸学步 :[ hán dān xué bù ]注释:邯郸学步:邯郸,战国时赵国的都城;学步,学习走路。
邯郸学步“故事大意是, 战国时期,一个燕国人听说 赵国邯郸人走姿很漂亮,便来到邯郸学习邯郸人走路。未得其能,又忘记自己的 走姿,最后爬着回到了 燕国。
邯郸学步的成语故事1【成语】:邯郸学步【拼音】:[hán dān xué bù]【解释】:比喻一味地模仿别人,不仅学不到本事,反而把原来的本事也丢了。【出处】:庄子·秋水【举例造句】:不管学什么,都不能邯郸学步,生搬硬套。【成语典故】:庄子·秋水篇里写道:“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学行于邯郸欤?
邯郸学步的故事邯郸是不是人名?
不是 [邯郸学步]比喻一味模仿别人,不仅学不到本事,反而把原来的本事 也丢了;有时候也可比喻刻苦学习,达到忘我的精神。
邯郸学步的故事(1)女娃,炎帝之女,聪明伶俐,活泼可爱,美丽非凡。一日,她走出小村,见大孩子欺负小孩,怒斥其为无能之辈,应去打虎打熊,而非欺小。龙王之子挑衅,女娃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终将其击败。龙王之子不甘心,兴风作浪欲淹死女娃,却终溺水身亡。
邯郸学步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成语,讲述了一个人模仿别人走路姿势,最终却忘记了自己原本走路方式的故事。
典故 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叫寿陵少年。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以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
【成语故事】:据说,赵国的首都邯郸的人走路的姿态很好看,动作非常优雅、轻快。燕国有一个少年听到这个传说,非常羡慕邯郸人,就走了很远的'路去赵国,想学习邯郸人走路的方法。刚开始,他整天站在街头,仔细研究每个人走路的姿态,再慢慢模仿他们,可是都没有成功。
邯郸学步的典故
邯郸学步比喻一味地模仿别人,不仅没学到本事,反而把原来的本事也丢了。邯郸学步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要一味的模仿别人,做不适合自己的事情只会适得其反,甚至会丢掉原有技能。子往呼!且子独不闻夫寿陵(战国时燕国都城,在今河北省北部)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庄子·秋水》)燕国人努力向别人学习,应该肯定,但是他依样画葫芦的生搬硬套并不可取,不但没学到别人的精髓,反而连自己原有的也丢了。学习邯郸人走路的姿势。比喻模仿不成,反而丧失了原有的技能。偏正式;作谓语、宾语。
典故,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diǎn gù。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三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下面我为您整理邯郸学步的典故,希望能帮到您!
邯郸学步的典故 篇1 成语故事“邯郸学步”出自燕国时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盲目的模仿别人,只会让自己失去原来的自己,要坚信你也是最棒的!
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认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很美。他一听,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邯郸学步,这则成语故事是指到邯郸去学走路的步法。后人用邯郸学步的意思和故事来比喻模仿别人不得法,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本领忘掉了。这则成语出自《庄子.秋水》。
邯郸学步的典故 篇2 典源出处
《庄子 ·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 (欤)? 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成玄英疏:“寿陵,燕之邑; 邯郸,赵之都。弱龄未壮,谓之余子。赵都之地,其俗能行,故燕国少年远来学步。”《汉书 ·叙传上》:“昔有学步于邯郸者,曾未得其仿佛,又复失其故步,遂匍匐而归耳。”
释义用法
燕国寿陵的少年到赵国邯郸去学那里人走路的姿态,没有学会,反而把自己原来的步法也忘掉了。只好爬着回去。后用此典形容一味模仿照搬他人,不仅没有学到别人的本领,而且失去了原有的技能。
用典形式
【学步】 唐 ·骆宾王:“昔予迷学步,投迹忝词源。”宋·苏轼:“广眉成半额,学步归踔踸。”
【失本步】 唐·李白:“寿陵失本步,笑杀邯郸人。”
【失步人】 唐·胡曾:“青娥莫怪频含笑,记得当年失步人。”
【寿陵步】 唐·刘禹锡:“空愧寿陵步,芳尘何处寻?”
【邯郸步】 宋·陆游:“蹉跎已失邯郸步,悲壮空传敕勒歌。”清 ·黄鷟来:“多年学试邯郸步,未抵诙谐对马曹。”清·吕履恒:“后来者谁可与言,东里之颦邯郸步。”
【矜学步】 唐·李绅:“耻矜学步贻身患,岂慕醒狂蹑祸阶。”
【羡邯郸】 清·蒲松龄:“我自有故步,无须羡邯郸。”
【邯郸匍匐】 金·元好问:“著脚绳桥已足忧,邯郸匍匐更堪羞。”
邯郸学步的典故 篇3 邯郸学步,也作“学步邯郸”。比喻一味模仿别人,非但没有学到别人的长处,反倒失去了自身的特色。出自《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馀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汉书·叙传上》:“昔有学步於 邯郸 者,曾未得其髣髴,又复失其故步,遂匍匐而归耳。”后因用“邯郸学步”比喻模仿不成,反把自己原有的长处失去了
【邯郸学步的反义词】标新立异、独辟蹊径、自我作古、择善而从
【邯郸学步的近义词】鹦鹉学舌、东施效颦、照猫画虎、生搬硬套、亦步亦趋?
【邯郸学步的典故】
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叫寿陵少年。
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以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 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那叫美。他一听,对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邯郸学步的典故 篇4 邯郸学步的历史典故
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寿陵少年吧!
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以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那叫美。他一听,对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邯郸学步的成语解析
《庄子·秋水》篇里写道:“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学行于邯郸欤?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这个典故的意思是:战国时,赵国都城邯郸的人以走路姿势优美而著称。有个燕国人来到邯郸,要学习他们如何走路。他发现满街的人走路各异,但都优雅,就见一个学一个。结果,他什么都没学会,连自己原先是如何走路的都忘了,只好爬着回去。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有“寿陵失本步,笑煞邯郸人”的诗句。成语典故“邯郸学步”即出于这则故事。
有学者研究认为,邯郸学步其实学的不是普通走路的步法,而是学的邯郸舞步。当时在古都邯郸城流行踮屣舞,是一种类似于现代西方芭蕾舞的点着脚尖跳舞的舞步,非常优美。
“回车巷窄和为贵,学步桥宽嘉寿陵。”这是今人马新民创作《邯郸赋》中的一句对句。作者认为寿陵少年来邯郸学习的是类似现今芭蕾舞样式的舞步,而不是走路。
寿陵少年刻苦学习,把脚跳到了肿胀而无法走路的地步,这种精神不但不能耻笑,反而应该嘉奖。即便外人可以警戒人们不可以一味地模仿,失却了本性。但邯郸人绝对不可以以此来笑话前来刻苦求学的人。
关于踮屣
真是不到邯郸体会不到燕赵文化的博大精深,不探索燕赵文化体会不到燕赵文化的深长厚重。无论是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还是廉颇蔺相如的和为贵,无论是精忠舍己的托孤程婴,抑或是锋芒毕露的自荐毛遂,都给人留下脍炙人口的动人佳话,都给中华文明增添了熠熠生辉的骄人光彩。
最使我耳目一新的是在邯郸居然有两种版本的“邯郸学步”,故事令我大开眼界增长了不少识见。一个是人们熟知的“邯郸学步”。
故事源于《庄子·秋水》,说是燕国有个寿陵少年听说邯郸人走路姿势很美便跑来学步,但学习方法不对,不但没学到赵国人走路的优美姿势反而将自己原来怎么走路也忘掉了,到头来居然不会走路,只好以手着地爬回老家去。
李白据此写诗说“寿陵失本步,笑煞邯郸人”,又为这一故事浓墨重彩添上一笔。多少年来一说“邯郸学步”,人们都会想起那个愚蠢可笑的寿陵少年,都以他为戒力避再出此类洋相。
没想到这次在邯郸“学步桥”旁一位鹤发童颜的老先生却向我讲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邯郸学步”的故事。他说那个寿陵少年不远千里来到赵国,其实不是来学走路。走路人人都会,姿势再美也美不到哪里去有什么好学的?人家是来学舞步即来学跳舞的。
春秋战国时赵国邯郸人很善于跳舞,当地有一种舞步叫“踮屣”就是抬起脚跟用脚尖着地旋转飞舞,与现代流行西方的芭蕾舞有些相似。那位从燕国来赵国邯郸留学的少年学舞非常刻苦,很快得其要领,初具模样。只可惜那孩子在独自练舞时意外摔伤了腿骨,从此不能站立只好匍匐而行。
到了这份上人都伤残了哪里还能再练那古代芭蕾?可他矢志不移决不半途而废表示就是用一条腿也要把“踮屣”舞技学到手。赵国的舞师被他的决心所感动,千方百计从远方为他请来当时的名医妙手回春治愈了他的断腿。寿陵少年蹦跳如初更加发奋努力,终于学得“踮屣”真传成了一代舞蹈家。
此人学成后回到燕国成了燕王舞师。据说荆轲刺秦王告别于易水,太子丹给他送行时高渐离为他击筑,宋玉为他唱歌。这位从邯郸学成归来的少年舞师激动得一步跨到酒桌上,跳了一曲激昂慷慨的“踮屣”舞。只见他金鸡独立一只脚尖在酒桌上飞速旋转,看得壮士荆轲都目瞪口呆拼命鼓掌。
但邯郸有“踮屣”之舞却是有史为据的《汉书·地理志》曾说“赵地女子弹弦踮骊”《史记·货殖列传》中也说赵国“女子则鼓鸣瑟踮屣游媚贵富”可见这位邯郸老先生所言并非空穴来风。近有学者考证也认为“邯郸学舞”言之有据起码应属一家之言。也有人说到邯郸学习的寿陵少年应该并非一人,等等。
倒不是要否认“邯郸学步”说,后者自有其幽默理趣和警示作用,殊为可贵。而“学舞”之说对于激励后生学子矢志不渝、万难不屈、拼搏成才应该说同样有积极意义。本着“百家争鸣”原则两说并立有何不可。比利时的布鲁塞尔那个小尿童号称“第一公民”说法就有五六种之多。何况我中华文化几千年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呢。
邯郸学步造句
1. 自从晚报学习造句以来,我跟着表弟邯郸学步,结果姨妈说:“学习和做人一样,不能只知道邯郸学步,而要自己发奋图强,才能发挥自己的潜能。”我听懂了姨妈的话,就自己造了这个句子,没想到获得了表弟老师的表扬。
2. 只有缺乏自信的人,才会去一味的邯郸学步,我们可不能学这种东施效颦的行为。比如:班上有部分同学玩"超级追星",模仿明星的一言一行,他们那邯郸学步的样子非常滑稽,只能惹人发笑。
3. 我们不能盲目学习,就像邯郸学步那样,我们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学习。比如:小朋友总爱邯郸学步,一会儿模仿电视机里的大力士抱西瓜,一会儿学习超人飞,结果把自己给砸了或摔了,这就是邯郸学步的结果。
4. 装出来的稳健成熟大有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的假与无奈。
5. 我们不能像邯郸学步那样,学了这个忘了那个。比如:写作文更不能邯郸学步,要有自己的特色。可老师说我懂得邯郸学步的道理,做得全是邯郸学步的事,说得我脸红。
6. 明明在写作时常常邯郸学步,后来连自己原有的写作风格也"丢"了,写出来的作文不纶不类的。
7. 后来,人们用“邯郸学步”或“学步邯郸”这句成语,比喻只知道盲目地模仿别人,结果连自己原来的技能也丢掉了。
8. 未能免俗,乘此机会,邯郸学步,也来唠叨几句。
9. 可以去邯郸学步,但决不可寿陵失步。
10. 学步桥是古城邯郸十大景观之一,是邯郸宝贵的历史遗产,特别是“邯郸学步”这个典故,更是家喻户晓。现在学步桥已经建成了一个带状公园,更成了人们早晚休闲娱乐的好地方。
邯郸学步的典故 篇5 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寿陵少年吧!
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以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那叫美。他一听,对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出处《元史·彻里帖木耳传》
治书侍御史普化消有王曰:“参政可谓过河拆桥者矣”。
释义 比喻达到某种目的后,就把帮助过自己的人一脚踢开。
故事 元朝的大臣彻里帖木耳,处理公务精明干练,善于决断。有 一年他在浙江任职,正好逢上省城举行科举考试。他目睹了这场考 试,从官府到考生都花费了许多钱财,并且免不了有营私舞弊的情 况。他暗暗下了决心,待到自己掌握了大权,一定要促使朝廷废除这 种制度。 后来,他升任相当于副宰相的中书平章政事,便奏告元顺帝,请 求废除科举制度。中国科举制度隋唐以来已实行了七百多年,要废 除它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在朝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大师伯颜表 示支持,但反对的很多。 有位御史坚决反对废除科举制度,他请求顺帝治彻里帖木耳的 罪。不料顺帝虽然很昏庸,但对废除科举制度倒是赞成的。因此不仅 不支持那位御史,反而把他贬到外地去当官。不久,他命人起草了废 除科举制度的诏书,准备颁发下去。 书还未下达,地位略低于平章的参政许有王,又出来反对废 除科举制度。他对伯颜说:“如果废除科举考试制度,世上有才能的 人都会怨恨的。” 伯颜针锋相对地说:“如果继续实行科举考试制度,世上贪赃枉 法的人还要多。” 许有王反驳说:“没有实行科举考试制度的时候,贪赃枉法的人 也不是很多吗?” 伯颜讽刺他说:“我看中举的人中有用之材太少,只有你参政一 个人可以任用!” 许有王不服气,举出许多当时中举的高官来反驳伯额。伯颜当 然不会改变自己的观点,于是两人争论得非常激烈。 第二天,满朝文武被召到祟天门听读皇帝下达的废除科举制席 的诏书,许有王还特地被侮辱性地通知在班首听读。看来,皇帝特意 要让这个反对者将诏书听得明白些。许有王心里非常不愿意,但又 惧怕得罪皇帝遭到祸害,只好勉强跪在百官前列听读诏书。 听读完诏书后,百官纷纷回府,许有王满脸不高兴地低头走路。 有个名叫普化的御史特地走到他边上,凑着他的耳朵冷嘲热讽他 说:“参政,你这下成为过河拆桥的人啦。 这话的意思是,你许参政是靠科举当官的,现在宣读皇上关于 废除科举制度诏书,你跪在最前面,似乎是废除科举制度的领头人, 就像一个人过了桥后就把桥拆掉一样。许有王听了又羞又恨,加快 步伐离开。之后他借口有病,再也不上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