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闰土》一课的教案
《少年闰土》一课的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少年闰土》再次被选入新办教材,课文记叙“我”对少年闰土的回忆,刻画了一个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海边农村少年的形象,并反映了“我”和闰土儿时的短暂而真诚的友谊,表达了“我”对农村少年的敬佩,对农村生活的向往的思想感情。
巩固提高 师:我们今天学习了鲁迅先生对闰土的描写,那么接下来,请大家先思考一下,用自己的话来形容自己的一位小伙伴。 小结作业 学完了今天的课程后,你们觉得闰土是什么样的人呢?(勇敢又机智、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的农家少年)你们喜欢他么?鲁迅先生又是怀着什么样的情感来描写他的呢?
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大家庭里。
《少年闰土》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训练重点是“从内容中体会思想”,针对课文进行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还要学会用比较快的速度读课文。
第一段(1到3):我盼望见到闰土。 第二段(4到16):闰土和我讲了雪地捕鸟.瓜地刺猹.海边检贝壳和潮汛看跳鱼的事,我非常羡慕他的见多识广。 第三段(17):正月过了,我和他互送了几样礼物后就没见面了。或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我”记忆中的闰土勇敢机敏。第二段(第3自然段):我盼望见到闰土。
ppt中求学经历后面写什么
求学经历.ppt-淘豆网 求学经历姓名:xxx学号:XXXXXXXXXXX专业:XXXXXXXXXXX小学时代1998年9月踏入XX小学的校门少年闰土珍贵的教科书司马光砸缸还记得儿时书声朗朗
部编本·课六件年P级PT上册24少年闰土资料宝袋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
为... 深深的抒情和呐喊,也许他曾彷徨,也许他曾犯下过许多的错误,但他永远不怕改正错误。
那么鲁迅《故乡》中的故乡又是怎样的呢?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部编本·六年级上册24少年闰土1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2为什么“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七彩课堂六年级上册语文ppt课件京剧趣谈七彩课堂六年级上册语文ppt课件
3《少年闰土》是一篇经典课文,生动刻画了一个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形象;周晔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通过自己的真情回忆,展现了鲁迅的音容笑貌,读来使人历历在目。3阿累的《一面》,文中的对话和外貌描写十分传神,字里行间倾注着对鲁迅先生的爱戴之情。
《少年闰土(节选《故乡》)》选入小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本。 1918年起,先后发表《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故乡》等小说名篇,后来收入小说集《呐喊》。 先生的著作(数字版): 一生写作1000万字,其中著作600万字,辑校和书信400万。
其中《少年闰土》一文选进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一文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 1918年起,先后发表《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等小说名篇,后来收入小说集《呐喊》。
ppt简介: 《少年闰土》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训练重点是“从内容中体会思想”,针对课文进行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还要学会用比较快的.速度读课文。
比如,在学习《半截蜡烛》、《晏子使楚》、《将相和》、《草船借箭》、《景阳冈》、《少年闰土》等故事情节强的课文时,教师可以选择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为下一步的深度学习奠定基础。
小学语文《少年闰土》ppt
仿写如下:
深蓝的天空中有一轮金色的满月,下面的沙滩上种着一望无际的绿色西瓜。与此同时,一个11岁或12岁的男孩,脖子上戴着一枚银戒指,手里拿着一把钢制叉子,使劲向一匹马刺去。但他转过身来,从脚边跑开了。
词语知识:仿写的时候第一时间要注意仿写句子的格式,再根据仿写句子的格式进行仿写。仿写的时候要注意词汇的运用,格式是很严格的,用词不能多也不能少,就和对对联一样,一个地方几个字就是几个字。仿写的时候同时还要注意事物的特点,把事物的特点展现出来,句才不空洞。
扩展资料:
仿写手法窍门:
1、注意文章的手法,像修辞手法、对偶、排比等。
2、词性要相当。
仿写句子:生活是什么?生活是一本无字的书,生活是一条崎岖的路;
仿写:生活是什么?生活是一曲心灵的歌,生活是一扇未知的门。
ppt简介: 《少年闰土》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训练重点是“从内容中体会思想”,针对课文进行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还要学会用比较快的.速度读课文。在前面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已初步学会从内容中体会中心思想,对体会思想有了感性认识,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要掌握并能运用这一方法,将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进而为真正读懂一篇文章扫清障碍。